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包鸾镇飞仙洞村听名字就很美,这里山高坡陡,林木苍翠,流水淙淙,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犹如世外桃源。但是,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仅靠种地解决温饱,村里的青壮年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张哲葱和张林葱也便如此。
“后来,我和我哥张林葱又回到了老家合伙创业。想通过养殖肉牛致富。从最初的‘养牛散户’到逐渐扩大规模,并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变身为乡亲们称赞的‘养牛达人’,随后联合有条件的村民抱团发展肉牛养殖,走出一条共同致富之路。”近日,张哲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林葱给牛儿投喂草料
从领养20余头母牛起步
张哲葱曾经在外地某科研单位上班,张林葱则在福建开餐馆,兄弟二人虽各在一方,但也经常保持联系。2009年,随着恒都集团落户丰都,县政府出台政策,以恒都集团为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当时恒都集团还推出母牛代养计划,即由公司出资采购优质能繁母牛,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饲料供应等,无偿发放给农户饲养。一定年限后,公司收回母牛,母牛哺育的小牛归农户。这不就是‘借鸡下蛋’吗?我立即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我哥。”张哲葱说。
那一年,张哲葱年近30岁,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来,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哥哥,没成想张林葱也有此想法,兄弟俩一合计,毅然决定双双回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兄弟俩从恒都集团领回了20余头能繁母牛进行饲养。
张哲葱介绍,他和哥哥都不懂养殖技术,也从来没有种植过牧草,就在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时,恒都集团及时派出技术人员上门进行现场指导,不仅向他们传授合理搭配酒糟与草料的技术,还帮忙牵线搭桥,解决后续酒糟的供应难题,使他们顺利渡过了难关。
“此后,我们哥俩坚持养牛技术和经验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政府部门开展的培训,并经常去外地考察学习,加上自己不断摸索实践,一步步成长为乡亲们称赞的‘养牛达人’。”张哲葱说,兄弟俩也从最初的20余头母牛,逐步繁殖壮大到年出栏300余头商品肉牛。
张林葱正在管理牛儿
从散户养殖到抱团发展
短短几年里,张哲葱兄弟俩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了一条“自繁自养+外购育肥”的肉牛养殖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养殖利润。然而,周边很多农户养殖肉牛却收益并不大。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才意识到养殖肉牛存在的问题,追根究源,原来所有的养殖户都是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低,稍遇市场寒流,就会不堪一击。”张哲葱说,为此他们兄弟俩经过商量,便于2011年牵头成立了丰都县飞仙洞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然后把周边正在养牛和有养牛意愿的村民组织起来,由合作社推行统一牛犊、饲料采购,统一饲养管理,统一育肥销售的“三统一”服务模式,使肉牛养殖更规范、效益更高。
张哲葱介绍,合作社成立后,打通了肉牛从品种培育、养殖育肥,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出去采购牛犊的时候,会统计所有社员的需求,因采购量更大,采购成本会降低。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管理、销售,既解决了农户缺乏养殖技术的问题,也解决了出栏时的销售难问题,解除了大家的许多后顾之忧,使养殖效益更有保障。
村民张榜燕以前不懂养殖,通过加入合作社开始养殖肉牛,从采购牛犊到饲料草料喂养、疫病防治等都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第一批商品肉牛出栏100多头,让她尝到甜头。
“一时间,周边养殖肉牛的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鼎盛时期,合作社共有社员120多户,常年肉牛存栏6000多头,社员户均盈利超过10万元,合作社也因此被评为市级重点合作社、示范合作社。”张哲葱说,最终实现了养殖肉牛农户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目的。
张哲葱(右)在北方牛市买牛
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张哲葱兄弟俩的牛场还通过收购村民玉米、秸秆、牧草等增加种地村民的收入,并为村民提供长年就业岗位5个。如村民胡成秀一边在牛场务工学技术,一边也搞起了肉牛养殖,每年母牛生产犊牛10多头,务工和卖牛的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张哲葱兄弟俩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他们的牛场每年出栏肉牛400多头,扣除饲料等成本后,净利润达到100多万元。张哲葱总是谦虚地说:“养牛路上,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了帮助更多有养牛梦的村民圆梦,让当地肉牛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2022年,张哲葱兄弟俩又牵头成立了包鸾镇新农人互助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团队,义务为大家解决养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选择从事肉牛养殖,以及选择从事与肉牛养殖相关的种植业、销售行业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步实现增收。
“下一步,我们哥俩要学习研究更多的养牛技术和经验,在建设好自家牛场的同时,吸引带动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领更多的合作社成员,一起来实现养牛梦。”张哲葱说。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林雪琴
审核:王 洁
编审:张博铭
总编: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