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张靖今年53岁,目前是丰都非遗木棒棰戏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丰都县艺佰木偶艺术团负责人。多年来,她坚守传统文化阵地,致力于木棒棰戏的传承和发展。
当年,张靖在三建乡夜力坪村向丰都木棒棰戏第二代传承人江应华拜师时,江应华已经年老体衰,但精神尚好,他高兴地对张靖说:“丰都木棒棰戏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我希望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能走近木棒棰戏,喜欢木棒棰戏,让木棒棰戏薪火相传。”
张靖表演中与观众互动(陈勇 摄)
初次接触到迷恋木偶戏表演
张靖原是丰都县鬼国神宫景点的一名工作人员,1995年,单位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由此组建了一个木偶戏表演队,张靖是其中的9名队员之一。
张静介绍,当时,她们对木偶戏都不是很了解和熟悉,更不知道怎么表演。于是单位聘请了江苏扬州杖头木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华美霞来丰都指导。华美霞对她们从基本功训练起步,经过大半年的刻苦培训,她们排练了《孟婆茶》等3个根据丰都民间故事编写而成的木偶戏,每个戏表演时间分别为20分钟左右。
“到丰都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非常多,单位要求我们把学成的木偶戏面向游客表演,没成想深受游客喜欢,每天都要表演8场以上,虽然很累,却很开心。”张靖说。渐渐地,她竟不知不觉地迷恋上了木偶戏,每次表演都非常认真和投入。
随着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丰都旧县城举城南迁,张靖所在的木偶戏表演队解散,9名队员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其中张靖也被分配到名山景区上班。过了一段时间,张靖却辞职做起了婚庆服务。期间,她对木偶戏表演恋恋不舍,对曾经的指导老师华美霞也是恋恋不忘,每有空闲,她就打电话跟华美霞联系,诉说自己对木偶戏表演的一些认知。
“2015年,我专程去扬州看望和拜访了华美霞老师,我们促膝长谈,在华老师的引荐下,我还跟当地几名表演扬州杖头木偶戏的老艺人进行艺术交流,受益匪浅。”张靖说。
成立自己的木偶戏表演团队
从扬州回到丰都后,张靖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她打算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木偶戏表演团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缺资金、缺人员、缺场地。她索性拿出近几年从事婚庆服务的所有积蓄,并说服家人共计筹集资金近50万元。
“原县文化馆负责人李桢知道情况后,给予我大力支持,毫不犹豫地把该单位一处场地免费提供出来,剩下的事就是招募人员。”张靖说。第一天居然来了30多人,但木偶戏表演单调而枯燥,很多人只有五分钟热度,三四天后来的只有6个人,但就是这6人最终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以后木偶戏表演的骨干队员。
2016年,张靖成立了丰都县艺佰木偶艺术团。此时她才知道,她们以前表演过和现在又要继续表演的木偶戏,其实在近百年前的丰都就有人表演,只是取名叫木棒棰戏或木棒头戏,而且被纳入了丰都县级非遗名录。于是,张靖前往三建乡夜力坪村看望木棒头戏第二代传承人江应华,并正式拜江应华为师。
从此,丰都木棒棰戏这一县级非遗完成了由“家族传承”向“师徒传承”转变,点燃了丰都木棒棰戏活态传承的星星之火。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丰都木棒棰戏,我还走出丰都向国内专业院团学习,先后参加市第二届编导研修班、市第六届文艺骨干研修班、全国文艺院团长研修班等学习,多次赴扬州木偶研究所、中国木偶剧院等观摩学习,将所学用于自身团队的运营和打造。”张靖说。
创作排练了多个木偶戏剧目
在此期间,张靖带领木偶艺术团队员以传承非遗、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理念,坚持原创,将丰都民间传说与木棒棰戏技艺融合在一起,创作排练出首部木偶戏《阴天子娶亲》。
“2017年丰都庙会期间,我们面向国内外游客和广大市民公开表演,大家都被长达50多分钟的剧情深深吸引。为期七天的庙会,我们每天上下午各表演2场,观众场场爆满,有的观众看了一场不过瘾,还接着看第二场、第三场。”张靖说。
木偶艺术团一炮走红后,给了张靖和队员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们又根据《丰都民间故事》陆续创作排练出系列木棒棰戏,主要剧目有《天子娘娘的故事》《无常醉酒》等,并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编导了《偶戏迎宾》《题平都山》《霓裳羽衣舞》《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人偶同台类小型节目。
“在创作排练木棒棰戏的同时,我们继续参加每年庙会期间的丰都县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以及非遗进校园、送文化下乡等活动表演,共计近百场;参加名山景区常态化演出共计上千场,演出接待游客共计8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张靖说。此外,她还带队参加了由县文化旅游委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四川德阳等6区县表演木棒棰戏,参加央视《记住乡愁》大型栏目的表演拍摄,以及参加由国家文化部门带队来丰的艺术家观摩表演活动。
近年来,关于张靖和队员们的木棒棰戏演出,迄今已有央视、凤凰卫视、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第一眼新闻、华龙网等主流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林雪琴
审核:王 洁
编审:张博铭
总编: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