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套餐,原只指一整套的饭,后来也指一系列的活动等。比如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很多食店为了招揽生意,都推出了套餐服务,因其价格不同,套餐所包含的菜品和数量也不一样。那么,“套餐消费”是节约还是浪费?
近日,
记者针对这一问题,
走访了部分当事人,
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每桌都会剩下数量不等的菜肴
市民陈晓林在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宴请亲朋好友,今年也不例外,为此,早在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他就去县城某酒店预订了4桌酒席。
“我们店分每桌468元、568元、668元、888元4个档次的套餐,不同档次的酒席菜品规格也不一样,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档次我们都表示欢迎,届时,我们会全力提供好服务。”该酒店负责人一边热情地接待了陈晓林,一边向他滔滔不绝地介绍。
陈晓林有些不放心,就向酒店负责人仔细询问各档次套餐的具体内容,对方依然热情和耐心,便进一步介绍每个档次套餐的菜品及数量。当听到对方说即便是468元/桌的最低档也有16个菜品时,陈晓林的心动了,于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了第二档568元/桌。
转眼到了正月初三宴请亲朋好友的这天,酒店方确如当初的承诺,不但保证了每桌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这让陈晓林感到还算满意。但是散席后才发现,每桌都剩下了3~4成的菜肴,甚至有的桌一盘菜原封未动。
“为了不浪费,我叫亲朋好友打包,他们只是把未动的几个菜打了包,桌子上仍然剩下不少。无奈,我只好拣自己喜欢的打了两包带走,最后剩下的就放弃了。”陈晓林说。
市民赵淑珍在县体育馆附近一家餐馆做服务员,她告诉记者,节假日是市民用餐需求高峰,很多餐馆老板为了图方便和节省食材,都会推出“套餐消费”,而其中的菜品,并不是每样都受食客喜欢,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浪费。“就拿今年春节期间来说,我务工的这家餐馆,无论是午餐还是晚餐,客人吃好喝好散去后,桌子上都会剩下数量不等的菜肴。”赵淑珍说。
灵活搭配菜品减少不必要浪费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采访中记者发现,少数餐馆为了减少餐饮浪费,严格遵守反食品浪费要求,适量合理搭配套餐菜单,并公开菜品标量,让消费者自行选择理性消费。
春节期间,市民胡兆权与同学聚会,包括他在内共7人。胡兆权介绍,他们原本想点几个菜品的,但是餐馆老板以当天席位多为借口,建议他们选择套餐,并介绍了几档不同价格的套餐和菜品内容。
“听完介绍后发现,几个档次的套餐所搭配的菜品,都有三五个我们不喜欢吃的,于是大家提出,干脆选择其中一档套餐,只拣喜欢吃的菜品上桌,不喜欢的就留下来,等买单时按一定价格扣除这部分。老板听了觉得这样也行,就答应了。”胡兆权说。酒足饭饱后发现,周边的桌子都不同程度剩下一些菜肴,唯独他们这一桌基本做到了“光盘行动”。
市民龚廷禄从事餐饮业多年,目前已在县城开了属于自己的两家餐馆。他认为,之所以餐饮老板都喜欢推出“套餐消费”,是因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特别是节假日餐饮消费高峰时段。但是难免众口难调,食客往往拣自己喜欢的菜肴吃,这样餐后剩下的就造成浪费。
“为了减少餐饮浪费,在餐饮淡季里,包括我在内的部分餐饮企业,创新推出了可供2~6人食用的灵活搭配套餐。若套餐中没有顾客喜欢的菜品,也可以再点,或者从套餐内的菜品中进行调换。此举很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商家也赢得更多顾客赚到了钱。”龚廷禄说。
是“馅饼”还是“陷阱”要擦亮眼睛
近年来,套餐已从餐饮行业逐渐演变成为多个领域的营销手段,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所谓的“套餐时代”,商家为了推销服务,采取各种方式,不断推出花样翻新的“套餐消费”。
春节前夕,市民郑红娟为了把自己打扮漂亮一点,决定去美发店染发。当她走进县城某美发店时,店主热情地向她推荐“套餐消费”。“我们店的‘套餐’包括洗、剪、吹、染,全套只需120元。如果单独染发,则需要收费80元。”店主说。
郑红娟权衡了一下,觉得还是做“套餐”比较实惠。做完回家的路上碰到闺蜜林丽,林丽夸赞她头发染得好看,但听说是做的“套餐”,便埋怨她没这个必要,单做染发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节省40元钱。郑红娟想想也是,现在挣钱不容易,便对当初的选择有些后悔。
市民冉晓斌和女友定好婚期,接下来二人要拍摄婚纱照。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为了留住美好时刻,小情侣特地来到县城某影楼。老板推荐说:“你们可以选择婚纱照套餐。”冉晓斌随口问了一句:“这得花多少钱?”老板回答:“6000~8000元不等,其中包括服装租赁、化妆、摄影地点等。”冉晓斌没有经历这些,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整天拍摄下来,冉晓斌和女友都很开心和满意。三天后,当小情侣来影楼取照片时,老板说:“一共消费8888元。”冉晓斌二话没说,立即掏出手机扫码付费。老板这才递给冉晓斌大大小小花花绿绿近20张照片。这些照片,只有举办婚宴当天用上两张,其余的在结婚后,都被冉晓斌小两口压在了箱子底下。此时,他才觉得拍摄婚纱套餐,花了这么多钱有点不值。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后悔也没有用。
业内人士提醒,针对目前行业领域出现的“套餐消费”,是“馅饼”还是“陷阱”,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被商家的蝇头小利和甜言蜜语诱导。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彭荣庆
审核:王 洁
编审:张博铭
总编: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