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秦秋华察看榨菜秧苗生长情况
记者 李达元
“看到周边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我感到很心痛,就把它们连片流转过来,经过开荒整平后,用于种植玉米、榨菜、西瓜等作物。”近日,龙孔镇金台村三组农民秦秋华说。
强力推进复耕复种,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让“沉睡”的土地“醒”过来,秦秋华通过身体力行,使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丰收地,有效带动农业增效、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去年,他被龙孔镇党委政府评为新农人。
以愚公移山精神开垦荒地
秦秋华今年35岁,曾于2010年外出务工,但因不适应异地环境,便于2013年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了补贴家用,他利用农闲时学习乐器,加入当地民间乐队,附近村民家如有红白喜事,就请他们去表演,获取一份相应的“工钱”。
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秦秋华觉得充实。过了两三年,秦秋华被选为金台村综治专干。
秦秋华想自己身为村上综治专干,加之人还很年轻,有责任推进撂荒的土地复耕复种,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于是,他便向村“两委”班子汇报,其想法得到了支持。随后,村上开会动员,村民把自家的撂荒地流转给秦秋华。前5年,每亩地按60元的标准支付流转费。从第6年开始,每递增一年,在60元的基础上增加流转费20元。
“土地撂荒确实很可惜,流转给秦秋华复耕复种,每年还有一些收入。我便第一个带头,其他村民见此情景,也都毫不犹豫地把自家的撂荒地流转出来了。”村民杨淑珍说。
很快,秦秋华就流转了110亩撂荒地,本该高兴的他却开始犯愁了。由于这些土地长满了荆棘杂草,只有开垦出来后才可以种植作物。而开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好在秦秋华正值壮年,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他硬是凭着毅力和决心,每天带着锄头、柴刀、铁锹、镐头等工具上山,起早贪黑,甚至中午吃饭也让妻子送来。
有人见秦秋华如此辛苦劳累,就劝放弃,他却笑着回答:“愚公可以把大山移走,我为什么就不能把流转的荒地开垦出来呢。一月开垦不完,就两个月、三个月;一年开垦不完,就第二年继续干。总有一天,这些撂荒地都会被我全部复耕复种。”
采取种养一体化发展模式
从2020年开始开荒垦地,到目前为止,秦秋华用3年多时间开垦荒地近70亩,剩余40多亩荒地,他计划将于2025年全部实现复耕复种。
“每年开垦出来的荒地,我就在地上种植玉米、西瓜、榨菜等作物,这些作物属于短平快种植业,从播种到采收只需130天左右。”秦秋华说。今年上半年,他种植了大约15亩西瓜,其余土地都是种植的玉米。
由于西瓜品种好,管理到位,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以上,个大瓤红口感好。西瓜陆续成熟时,秦秋华根本不为销路发愁,许多小商贩直接把车开到地里采购。至于采收的玉米,他将其脱粒晒干后,全部储存起来用做牲畜饲料。目前,秦秋华饲养了100多头生猪,20余只山羊。
谈到下一步打算,秦秋华表示,他要把剩下的荒地尽早开垦出来,全部实现复耕复种,通过“种植+养殖”一体化发展模式,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种养业循环绿色发展。同时,在自己的示范引领下,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到农村来创业,在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同时,用新想法、新活力规划发展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