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它与过期食品不是同一个概念。一般超市都设有“临期食品专柜”销售临期食品。
近日
记者走访县内多家商超发现
临期食品成了“新宠”
居然深受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价格实惠吸引眼球
某品牌面包原价16元一个,特价只要7.8元;某品牌的花椒油原价22元一瓶,特价只要9.8元……这是在高家镇场镇上某超市临期食品专柜前,记者看到的部分食品当前卖价信息,旁边围了一大堆男女老少争相选购。
“现在这些商品价格这么便宜,当然要多买一点。”市民秦琴说,她一口气选购了花椒油、味精、粉条、干鲜等调味品及食材10多种,比原价节省了30多元。
记者随手拿起几种商品仔细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商品只剩下几个月就到保质期了。于是,忍不住问秦琴:“你买这些商品,看过保质期吗?”秦琼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看过,不过家里每天都要做饭,缺啥就买啥,一般在保质期内就会使用完。”
折价处理避免浪费
“对于销售商来说,折价处理所有临期食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食物浪费,同时可以挽回一些亏损;而对于低收入的消费者,还可以节省适当的生活支出。”县城某超市负责人说。
记者注意到,尽管很多商超都设有临期食品专柜,但摆在货柜上的所有食品,其打折的标准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打三四折,有的打六七折。杨淑萍在县城内某超市上班多年,她说出了其中打折的依据。原来老板要求员工,对打折处理的临期食品,采取了分别对待方式,一般离保质期相对较远的,折扣较高,而离保质期较近的,折扣较低,甚至可能一天一个往下降的打折价,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一头是销售商对临期食品急于打折处理,一头是低价好货的消费需求,这就促成了一桩可以“变废为宝”的生意。
“超市打折处理的临期食品,当到了保质期的最后一周,也是打折最低之时,往往就成了‘白菜价’。”县城某超市员工谢琼说。
理性购买切勿跟风
“每次逛超市,看到大量的人争先恐后购买临期食品,我很容易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挤拢去,结果部分食品一时半会吃不完坏掉了。”市民陈向琼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陈向琼这种“跟风”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不管自己或家人是否喜欢,也不管一时半会是否食用得完,只是冲着价格便宜,就购买了一大堆。殊不知放在家里时间长了,临期食品变成了过期食品,本想省钱却适得其反。
市民向永国说,有一次,他进县城某超市看到很多人抢购一款10公斤每袋的临期大米,没有丝毫犹豫,他也一下买回家3袋。结果其中两袋没吃完就过了保质期。
不仅如此,很多人把保质期当做食品的安全期,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妥当。县城某超市负责人王海星表示,食品的保质期还与贮存和包装条件相关,“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一定要理性,切勿跟风,更不能一味地认为临期食品在保质期内不变质,只有在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的情况下,临期食品方可放心购买和食用。”
<<<短评:
商超销售的某些食品,原本卖价较高,但当临期时,却以“白菜价”售卖成为了“新宠”。很多低收入的消费者通过“捡漏儿”以达到省钱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只要在保质期内,食品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因此,临期食品的风味、安全指数其实与正常售卖的食品相差并不大,消费者依旧会得到很好的体验。哪怕是过了保质期时间不长,食品也未必不能吃,只是这时如若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就不能往商家身上推,要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这也提醒我们,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一定要谨慎食用或最好不吃。
总之,临期食品打折不仅经济实惠,还避免了浪费,更符合环保的理念,是值得发扬的一种消费模式。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审:王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
声明:凡丰都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若版权存在其他问题,请直接与本中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