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小资料
打闹草,是指在以前的农村集体除草劳动中,通过打锣鼓、唱歌活动,催促积极劳动、减少疲乏的一种形式。薅打闹草,唱打闹歌,一般是在薅二道玉米草或二道秧(水稻)时进行。打闹草演唱形式多样,时而独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分组对唱,时而一问一答式演唱。演唱内容较为灵活,既有固定歌词,也可即兴编唱,唱词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因而,入选为我县第一批县级非遗。
“自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村集体不存在了,打闹草也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近年来,我将此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经常带领村民开展打闹草,传唱情景再现。”近日,包鸾镇包鸾村七组村民、年近八旬的曾心树说。目前,他是打闹草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打闹草现场表演
紧贴山区农民的生活生产习俗
包鸾镇地处长江南岸山区,
很早以前,
农民在农忙季节多结伴劳作,
薅打闹草,唱打闹歌,
一为汇聚劳动力抢时令,
二为人多好防野兽之类。
渐渐地,便形成了众人齐劳作的劳动景象。为了给劳动增添乐趣,人群中性格开朗者即兴发挥,以现实劳动生活作题材,配以自创音乐旋律,为众人鼓劲加油。
“受此带动,农民不但劳动热情高涨,大家还随声附和,场面异常热闹。”曾心树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打闹草”一度陷于沉寂,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众人齐劳作的场面不复存在,会唱打闹草歌的人也越来越少。
“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村里老人想起了遗落多年的劳动场景,于是以我为代表的几个村民,重新找回久别多年的打闹草民俗表演活动。”曾心树说。
曾心树先后担任过大队文娱宣传委员、生产会计、生产队长,土地包产到户后,他外出打过工,于2014年返乡任村文艺宣传队副队长。期间,曾心树跟父亲、叔父一起学打闹草民俗表演,任大队文娱宣传委员期间,组织村民学习传唱打闹草。2014年至今,曾心树更是把打闹草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经常组织村民学习传唱。
从曾心树的爷爷曾德忠那一辈就开始有了打闹草的民俗表演,后来爷爷将此技艺传承给自己的父亲曾忠堂、叔父曾忠玉,再后来,曾心树不但从父亲、叔父那儿学会了打闹草,更是把组织、传唱打闹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自己动手撰写打闹草的歌词。
演唱形式丰富多样
“打闹草演唱形式多样,时而独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分组对唱,时而一问一答式演唱。演唱内容也较为灵活,既有固定歌词,也可即兴编唱。”曾心树说。
打闹草唱词内容
几乎包罗万象,
有人类起源、天地山川、
传说故事、历史人物、
古今奇闻、爱情婚姻、
时政世事、渔樵耕读、
民间笑话等。
曾心树撰写的打闹草歌词中,有的只是“韵白”,不配曲,随鼓点节奏插于歌曲间。内容较为随意,有的逗乐取笑,有的褒勤贬懒,由歌唱者信口唱来。其鼓点激越多变,曲调高亢粗犷,唱词丰富多彩,讲板诙谐风趣。歌头较舒展、自由、高亢;主歌节奏短促,常两小节、三小节分句,句间衔接自然;歌尾热烈而紧凑。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子,伴以色彩丰富的唱腔,歌似山间游云,时而高亢舒展,时而急促多变,别具乡野风味。
“现在,打闹草已不适宜在劳动中表演,只在茶余饭后以及一些节庆活动中进行娱乐。”曾心树说,目前,像他这样能够表演打闹草的老人都已七八十岁,年轻人不愿意学,传承堪忧。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审:王 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