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小资料:
工匠精神是专业专注的态度,是勤勉钻研的执著,更是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志一竹木雕刻工艺,祖孙三代始终追求至精至善,不断演绎工匠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精彩。竹木雕刻从竹木到成品大约经过从选竹木、挖竹根、锯段、清洗、沸水煮等20道工艺流程,分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其代表作有兽禽、观音、二龙戏珠、竹林七贤、兰亭序(摆件)等。
2018年,志一竹木雕刻工艺被纳入我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辉雕刻木雕作品
竹木雕刻,顾名思义就是用刻刀在竹料和木料上的方寸之间雕刻出各类花鸟鱼虫图案,人们把从事这类行业的人誉为“妙手生花”。志一竹木雕刻传承人李辉,数十年如一日,一把刻刀,一双巧手,把竹这种谦谦君子的性情品貌通过再创作,雕刻得更是诗情画意、入木三分。
“从我爷爷那辈人开始,就与竹木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爷爷把雕刻工艺传给了我父亲,再后来父亲又传给了我。我家祖孙三人,迄今已把这一雕刻工艺延续近百年。”李辉说,自始至终,李家人把竹木雕刻工艺视若珍宝,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项吃饭的手艺,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
竹雕作品
博采众长自成体系
据史书记载,在远古时期,古人类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子上。汉唐时期的竹雕是目前见到最早的器物,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髹漆竹勺,及至晋代又出现竹制笔筒人为的雕刻工艺。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竹根雕刻而成的酒杯等。宋元竹雕带动了玉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发展。直至明清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这其中之一,就有嘉定派朱松邻(又名松龄)。作为中国明代竹刻工艺家、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松邻并不局限于在竹材上施艺,对各种材料各种技法雕刻有如神助。其“松鹤竹雕笔筒”等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汉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
史料上还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出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栩栩如生。因此嘉定竹雕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我们李家祖孙三代人的竹雕,博采众长,自成体系。我父亲在我爷爷的基础上,在刀法、技艺等方面又有所创新。后来,我又进一步对竹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艺术追求和技法表现上,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粗犷再到现在的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让小小的竹雕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展现出淋漓尽致的艺术价值。”李辉说。
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李辉介绍,竹雕和木雕所用的材质,要经过从选竹木、挖竹根、锯段、清洗、沸水煮等20多道工序,每一根用于竹雕的原材料都经过了手艺人的精心打磨,来之不易。
“我一般是找生长在向阳地方的竹料,同时,土壤贫瘠处的竹子,由于水分少,质地就会细腻,而且不容易发霉和虫蛀。”李辉说,最好找竹龄为3~6年的竹,如果竹龄太嫩,纤维疏松、粗糙,尽管适合雕刻,但是缺少了光泽度;太老的竹子,不仅难于雕刻也容易开裂。
每一次,李辉把选材经过简单处理后,再观察其材料形状适合创作什么作品,接下来才是设计稿图,再进行粗打胚,然后细加工成成品。设计稿图就是先在材质上画图,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稿图设计好了,接下来的雕刻就会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竹雕和木雕按使用场所分为楼堂、办公场所、家庭、珍藏、礼品、屏风、臂搁、笔筒、挂屏、台屏、竹简等十一类。按作品分类可以分为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亭台、楼角等六大系列。
“竹雕和木雕都分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其中,立体雕刻又分圆雕、透雕、高浮雕、浮雕、深雕;平面雕刻分浅浮雕、留青雕、深刻、浅刻、皮雕、翻簧、细刻等。往往一件作品,在雕刻过程中,会同时用到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就越好。”李辉说,竹木雕也是匠人的情思驰骋于竹木,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雕刻方法,从而把一件竹木雕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以匠心坚持守住历史传承
李辉自幼跟父亲学习竹雕和木雕,由于天资聪颖,领悟力极强,加上有一双灵巧的手,这一路走来,出自他手上的竹雕木雕作品数以万计,其中代表作有兽禽、观音、二龙戏珠、竹林七贤、兰亭序(摆件)等。
“优秀的竹雕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李辉说。
李辉的竹雕木雕作品均深受人们青睐,曾给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样的“钱”景却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因大量代替品进入市场,使竹雕木雕产品受到很大冲击,效益日益低下。一件辛辛苦苦创作的竹雕木雕作品,竟然不如一件代替品受到人们青睐。
李辉的父亲李德华,从事竹雕木雕40多年,随着年岁渐高,眼睛和身体不如从前精准。今年,李德华去世,目前只有李辉仍然独自坚守,但让他迷茫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将竹雕木雕这份祖业继承下去。“我的后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这又苦又累还不赚钱的手艺。”李辉无奈地说。
为了不让竹木雕刻工艺在自己手上失传,早在多年前,李辉将此申请非遗,于2018年12月28日,志一竹木雕刻工艺被纳入我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责编:段 敏
审核:李永生 张建华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看丰都客户端。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23-706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