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小资料
包鸾竹席的编织技艺由湖广填川的移民创造并传承至今,当年,一名杨姓湖北人将竹编工艺带到了丰都包鸾,利用当地特有的冷竹,创制出韧性强、竹丝细、工艺精的包鸾竹席。最红火的时候,场镇上有两百多人从事这项手工编织,并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艺术到产业再回到艺术,丰都包鸾竹席在非遗传承中,走出了一“席”之地。
一张1.8米见方的包鸾竹席,可以折叠成新华字典大小,展开就复原,没有一丝折痕。如今,提到谁是编织包鸾竹席的能工巧匠,包鸾镇的中老年人会不假思索地念出一大串名字:邓国明、王榜坤、王榜安、张茂银、张加成、舒文海……
包鸾竹席的编织技艺由湖广填川的移民创造并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出生于1957年的舒文海,自幼跟父亲学艺,他擅长划篾,能将整棵竹划成不足1毫米薄、3毫米左右宽的整齐划一的细篾丝,刀工利索,手法老道;编织的竹席纹理清晰,细密牢固,用后多年不坏,颇具实用性,深受群众喜爱。2013年,舒文海也因此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鸾竹席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何良树 摄
鼎盛时期走出国门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导致田地荒芜,人口锐减,昔日的天府之国成了一片荒凉惨淡之地。康熙初年,各方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增加四川人口,鉴于此情,康熙皇帝下令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人口充实四川。
当时湖广两地大量居民溯水而上,到四川各地安居。杨姓家族也在其中,从湖北进入丰都境内,发现群山环绕的包鸾水草丰美 ,遂在此定居下来。因为气候潮湿闷热,楚人难以忍受,于是将漫山遍野生长的冷竹砍回家做成竹床。竹床虽凉快,但坚硬梗人,睡上去很不舒服。
有一天,杨氏祖先睡梦中受一位老神仙点化,醒来后将竹子编成柔软的竹席,用后感觉非常舒服,就把竹席拿到集市上去卖,受到大家的欢迎。于是便回家大量编织,同时也传给后辈人。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改进编织技艺,使包鸾竹席日趋完美。
1934年,包鸾竹编艺人杨席珍、刘凡山合编的“二龙戏珠”凉席在四川省劝业陈列竞赛会上获乙等奖。
1952年,包鸾将分散民间的竹编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包鸾竹席工艺社。1956年,在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上,包鸾竹席获二等奖。1959年,刘凡山编织的工艺竹席进京参展,并作为丰都人民的礼物送给毛主席。
1960年,包鸾竹席由国家科委送到越南展出,并作为中国人民的礼物赠送给胡志明主席。至此,包鸾竹席的编织技艺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包鸾竹席一直是供不应求,限量销售,在当地出现了“一席难求”的景象。
小竹片蕴藏深功夫
“包鸾竹席走向兴盛的二三十年间,也正是我成长和跟父亲学艺并奠定基础的时期。”舒文海说,当他可以独立完成包鸾竹席从选材到编织成席时,便进入包鸾竹席工艺社,成为了一名工人。
包鸾竹席必须用冷竹,这种冷竹生长在当地800~1000米高山上,冷竹编织的包鸾竹席以细软凉爽、体感柔、韧性佳和工艺精湛而出名。竹席成品呈淡黄色,散发出竹子清香,篾纹细密,轻巧美观,柔韧细腻,薄如蝉翼,在光线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状态。竹席质地非常柔韧,一张1.8米见方的包鸾竹席,甚至可以折叠成字典大小,展开就复原,没有一丝折痕。
“每年白露过后,是上山集中采伐冷竹的时节。选材靠肉眼,全凭经验,一般选择生长一年左右,挺拔直立,且根部往上三四米之间无枝梢、无硬疤、无虫蛀的冷竹,砍回家备用。”舒文海说,为了保证竹席不割手,不光要选用光滑、笔直的成年冷竹,后续的竹篾加工也是关键,可以说竹席好不好,在做竹篾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舒文海介绍,一张包鸾竹席的制作要经过选竹、砍竹、破竹、起篾、过篾、排头、编织、纠边、回边、打磨等10多道工序。竹席起头采用斜向编排,先将对角线的两向篾交叉垂直,从一只角起编,相互交压后分别向两边伸缩、增减,到最后收成四边直角,再回边固定,一张竹席便编织完工。
采访时,舒文海拿出全套工具,演示了从砍竹到片丝、刮篾的全过程。最让人惊叹的是,一根手臂粗的竹子,经竹刀手工片了之后,每根竹丝都一致粗细;随后,舒文海跨坐在凳子上刮篾,用自制工具一遍遍地精修竹丝,刮得越细越薄,最终制出的竹席就越精致、越有韧性。这样的竹篾,他已经“刮”了几十年。
编织时,舒文海的一双手灵巧无比,竹丝听话地在指尖“流动”。
作为民间工艺继续传承
舒文海介绍,编织包鸾竹席工序复杂,手工精细,编织时不但要求经线和纬线交叉严丝和缝,且花条牢固,纹理整齐,同时还要在上面织出喜字、铜钱、水波纹、木花芯等图案,好的工匠还可编织出老虎、狮子、雀鸟、龙蛇等精美图案,编一床竹席要8~11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拥有一张正宗的包鸾冷竹席,可谓是拥有了一件高档品。因为市面上几乎‘一席难求’,很多人不得不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舒文海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时包鸾镇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竹席,场镇经营竹席的店铺就有80多家。那些年,仅靠编席子就能养活一家几口的老老小小。
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机器赶超人工,再加上夏天人们不再依赖竹编席子,包鸾竹席逐渐由工业品变成了工艺品。尽管一床竹席可卖800~1200元,但平均下来工钱还是很低。何况竹席并不那么好卖,以前的竹编艺人逐渐老去,目前仅有邓国明等一些老手艺人仍在坚守。
“我坚守这门手艺,既是对家族血脉温度的延存,也是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邓国明说,值得欣慰的是,近两三年里,找他订单式加工包鸾竹席的人逐渐多起来,这些客户既有艺术品的收藏爱好者,也有为儿女结婚置办嫁妆的父母或亲朋好友。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责编:段敏
审核:李永生 张建华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看丰都客户端。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23-706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