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彭芹
丰都县双龙镇人民政府
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干部
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跳入脑海的第一印象是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来自遵义的教师刘轶问道:“我叫您‘习大大’可以吗?”得到了习总书记肯定的回答,他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是和蔼慈祥亲民的,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会觉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亲近。就如书里所说,让老百姓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甜酸苦辣和内心世界,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选题视角独特。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的知青岁月。这是一个年轻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北京大都市走到西北一个偏远的农村,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这个淬炼使他得到了“获益终生的东西”,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内容丰富真实。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从不同角度形象逼真地再现和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历程。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从刚进村时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三是文风生动朴实。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口语和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语言朴实生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成长之书,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
一是得爱读书。书中梁家河的不少村民和北京知青,讲了很多生动鲜活的所见所闻,都提到了总书记爱读书、挤时间读书,读书的数量和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如沐春风。往近了说,国忠书记也教导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复盘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让独处成为一种人生享受;再往近了说,同事中很多分享读书心得时,有学识、有见解的文风、观点也很吸引人。这都源于他们的读书、积累、总结、提炼,这种勤奋好学精神,激励着青年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二是得爱人民。曾经也阅读过观看过“文革”时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大多作品中形象都带着偏执、疯狂的阴郁色调,可是这本书里的陕北人民是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土黄色炙热色调。顺便也分享一个身边的故事,那时候乡镇刚单设食药办,主任带着我一起去走访全镇的副食店。在学校旁的一位老爷爷开的店里检查到了半箱过期的火腿肠,照理说是应该没收销毁甚至处罚的,可是老爷爷真的瘦弱又明理,主任也动了恻隐之心。就说那我们就抱出去丢垃圾箱里就好了——这样我们走了后,老爷爷可以捡回来和供货商换新的没过期的食品。可是等我们从另一家店里检查出来后,却看到那个老爷爷一根一根地把火腿肠外皮剥掉在泥地上滚了一圈后才丢掉,当时我特别震惊,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你们说过期了吃了会拉肚子,我这儿路过学生娃儿多,他们有可能会看着还干净就捡回去吃了,这样沾泥了他们就不会吃了。多年过去,我还是记得这个事情,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过期的食品经销商会换,就这么本本分分地听“党和政府”的,每每想起,还是会被老爷爷的善良、真诚、淳朴所打动。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梁家河人对他好,他永远都记得。我想这是他“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起点,我们身边的群众也和老爷爷一样朴实,当代青年应如总书记勉励的那样“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得办实事。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他与群众一起放羊、挑粪、拉煤、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当了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地坝等,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再到浙江、上海,最终到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念都是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新时代新征程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我们也得做只争朝夕的奋进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路径,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抓落实、干工作、解难题,不断朝着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