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丰都 | 从“平都”到“丰都”,这座古城默默掏出四张身份证
来源: 浏览量:1841 更新时间:2025-04-12 17:23:09
开栏语:览山水人文,传千年底蕴。地方志者,一方之全史也,细致入微地记载着一地自然地理的变迁、政治风云的激荡、经济发展的轨迹、文化传承的脉络以及社会生活的百态,是传承地域文明、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今日,“方志丰都”专栏正式开启,我们将以地方志为钥匙,打开丰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神秘之门,带您领略它独特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宝贵的地域文明,为丰都发展凝聚强大文化力量。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李白这句诗让长江三峡边的丰都蒙上千年神秘面纱。当我们触摸这座城的名字变迁,就像翻开一部浓缩的中国县域史。从东汉“平都”到当代“丰都”,三次更名背后,是山川形胜的雕琢、帝王将相的手笔,更是中国人对生死哲学的千年叩问。
一、平都县——建县之源,山水为名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丰都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从枳县分置平都县,治所倚靠着平都山(今名山),这便是丰都建县之始,隶属益州巴郡。当时,平都山风景如画,古树参天,宛如人间仙境 。先民们以这座神奇的山为灵感,将县名定为“平都”,寓意着安宁祥和,也寄托着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馆藏县志中清晰记载着平都山的绝美风光,为“平都”之名的由来提供了有力佐证。

(馆藏县志)
二、豐都县——合二为一,地理交融
时光流转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丰都迎来了第一次重要变革。从临江县分置出豐都县,治所设于豐民洲,此地正处于平都山下,隶属临州。这次改名极具巧思,取豐民州的“豐”字与平都山的“都”字,合二为一,“豐都”之名由此诞生 。这个“豐”字,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暗含农耕文明的终极理想。唐代丰都已成为长江航运枢纽,《元和郡县志》记载:“地多稻粱,民食常足”,印证了“豐”的实至名归。

三、酆都县——帝王御批,改写篇章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从涪州分出,置酆都县,隶属重庆府忠州。同年11月,一个诏令彻底改写了丰都的名字——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豐”为“酆” 。取“丰邑都”之意,暗藏“惩恶扬善”的治国理念。这一改动让丰都与“幽冥”彻底绑定,名山建筑群中“奈何桥”“鬼门关”的兴建,更将传说具象化为实体。清人李调元在《蜀水经》中写道:“酆都为鬼国都城,天下鬼神之宗”。自此,“酆都”之名沿用数百年,成为丰都历史上一段独特的印记,馆藏县志中的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当年改名的历史场景。

(馆藏县志)

(来源互联网)
四、丰都县——总理关怀,新篇启航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0月1日,丰都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改名为“丰都” 。这一改变的背后,有着一段温暖的故事。1958年3月4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酆都考察,见“田畴沃野,百姓富足”,提议恢复“丰”字。这个改动不仅简化了生僻字,更赋予“丰收之都”的时代寓意。同年9月22日,国务院同意更名,丰都也按要求将正式更改日期上报四川省民政厅备查 。这一年,长江边的小城完成从“幽冥”到“烟火”的华丽转身。



从“平都”到“丰都”
三次更名是地理、政治、文化的交织
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当我们站在名山之巅俯瞰长江
那些刻在城名里的故事
正随着滔滔江水
流向更辽阔的未来
你对丰都的历史还有哪些好奇呢?
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