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刘树国撑渡船送村民过河
记者 李达元
“老刘,送我去一趟河对面。”
“要得。”
“老刘”是过河群众对他的称呼,他全名叫刘树国,是三建镇大河坝渡口的渡工。只要有人来到渡口这样一说,他就会闻声而动,熟练地解开船绳,用竹篙撑船离岸,然后手握双桨,一下一下地摇桨击水,把村民送到对岸。
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炎炎夏日,抑或刮风下雨,刘树国每天都要来回无数遍,这一干就是41年,他的人生早已与这个渡口融为一体。
“只能船等人,不能人等船。”这是刘树国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更是大河坝渡口两岸乡亲对他的信赖。
因喜欢推渡船而做了一名渡工
从刘树国记事起,大河坝就设立了渡口。那时候的每年暑假,刘树国都要到河边去玩,捞鱼虾、打水漂,但更多的时候是跟老渡工学习怎么推渡船,慢慢地练就了一把推渡船手艺。
“其实推渡船在我们当地是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老渡工见我学会了这门手艺,人也一天天长大了,就向当时的生产队提出辞职,队长也就顺理成章安排我顶替。”刘树国说。
大河坝渡口位于红旗寨村一组境内,渡船自然由当时的生产队管理。虽然生产队有安排渡工的职权,但却不能给渡工发工资。刘树国就把两岸过河的群众名字记下来,到了年底,上门挨家挨户讨要适量玉米、稻谷之类的粮食,权当用于自己推渡船的“辛苦费”。
刘树国介绍,那些年的渡船是木船,且船身比较小,每次只能渡10多人过河,遇到挑担子的村民,人数还会相对减少。双桨固定在两边船舷木桩上,划桨时嘎吱嘎吱作响,船身晃来晃去。如果是第一次乘坐渡船,就会有些害怕,提心吊胆的,甚至不敢睁开眼睛看河水。
“不过这只是心理作用,我往往会安慰对方‘坐稳、不要害怕’,同时我会尽量把双桨划得轻一些,使船身保持平稳。特别是老弱病残,我会安排他们坐船中位置。”刘树国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渡船由木船换成了铁船,船身也变大了一些。同时,群众乘坐渡船不用粮食冲抵费用,而是直接给现金,开始由每人一角、两角到后来五角,直到再后来最高1元。2000年后开始,由相关单位给刘树国发工资,开始每月1000元左右,后来逐渐上涨,目前已涨至每月1700余元。自从有了工资,过河群众去来两岸就免费乘坐渡船。
以船为家践行服务承诺
“自从做了渡工后,时间就不属于我的了,因为每天都有两岸群众去来,他们可能随时需要过河,我就得随时把他们送到对岸去,哪怕是深更半夜,也得随叫随到。”刘树国说。
刘树国的家原本距离渡口要步行20多分钟,但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征得上面同意后,他就在渡口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棚舍,吃住就在这里。十多年后,棚舍垮塌了,他索性自掏腰包在渡口附近租了民房,随着父母先后去世,他就把租房当成了家。
“村民半夜过河,一般是亲人得了疾病,需要去医院看医生,或者遇到急事。只要他们叫喊一声,我就马上起来。”刘树国说。
对于来过河的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人群,上下船时,刘树国总会伸手扶一把,个别行动不便的,还会背着上下船。特别是每到汛期,河水经常涨跌,退水后会留下淤泥,给上下船群众带来极大不便,容易打滑摔倒,刘树国就会用铁锹铲除淤泥,然后铺上一层稻草防滑。
渡口作为迎来送往场所,容易产生果皮纸屑等垃圾,为了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刘树国总是提醒大家不要将垃圾抛弃在河水里,一定要丢在指定的垃圾桶。闲下来时,他还对渡口码头的杂草和垃圾等进行清理,通过言传身教,使乘客逐渐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危难时刻彰显勇敢与担当
从1983年做渡工到现在的41年多时间里,刘树国给附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管谁家遇到困难都会找他帮忙,他都乐于助人。他帮忙搜救过落水的人,打捞过漂浮物,参加过防汛救灾等,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做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只要是村民需要他就竭尽全力地去帮助。
“每年暑期,也总有学生结伴来河里游泳,只要被我碰见,我都会果断地劝离。若遇到实在不听话的,我就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这些年来,我也曾搭救起好几个溺水学生。”刘树国说。
刘树国还是一个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时,他还没有领取工资,仅靠推渡船收取群众两角、三角的过河费维持生计。当他听到村上动员向灾区捐款,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角角钱”“块块钱”凑够2000元捐出去。
“刘树国虽然是一名平凡的渡工,却有着非凡的品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勇敢和善良。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建镇党委宣传委员陶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