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丰都 > 详情
八大碗
叶脉画
丰都庙会
丰都木棒头戏
龙孔戏牛舞
石工号子表演
剪纸技艺
葫芦为纸,彩墨作笔,或诙谐或狰狞的脸谱形象跃然瓢上;熨烫、剪裁、拼贴,麦秆中尽显山水风光、人物百态……近年来,我县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齐聚一堂,亮相丰都庙会,成为展示我县深厚文化底蕴的亮丽窗口,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多元非遗 镌刻历史技艺
丰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共有非遗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1项,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以及民俗等多个领域,它们见证了丰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都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丰都木棒棰戏作为中国木偶戏中“杖头木偶戏”的一只,发源于三建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丰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都县艺佰木偶艺术团创始人、木棒棰戏第三代传承人张靖介绍:“每个木偶重3至6斤,制作工序30多道,演员需经‘静举’‘形体’‘木偶操作’等近三年的培训才能登台演出。”
包鸾竹席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其编织过程极为考究。篾匠们需经过选竹、砍竹、破竹、起篾、过篾、排头、编织、纠边、回边、打磨等10多道工序,才能将竹子化为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篾,再编织出精美花纹。这一道道工序,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对传统竹编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丰都叶脉画非遗项目同样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以天然黄桷树、紫荆等阔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去除叶肉,保留其筋络和白色薄瓤层作底板,将山水、人物、花鸟等形象直接书画或刺绣其上。传承人张廷祥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不同的绘画艺术特色,无论泼墨山水,亦或炭笔风光,皆可妙笔传神,凸显玲珑。同时,他以独特的工艺处理叶面,让叶脉画光洁透明,色泽耐久,色彩古朴,久不变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收藏价值。
创新传承 注入时代活力
面对非遗传承中出现的传承人断层、老龄化、大众认知度不足等挑战,丰都的非遗传承人们努力探索创新之路,为非遗项目注入新的生命力。
木棒棰戏第三代传承人张靖及其团队,将丰都的民间传说和地域文化融入木偶戏创作中,打造出《钟馗捉鬼》《无常醉酒》等一系列具有丰都特色的木偶戏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同时,通过开展“非遗进乡村”“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木棒棰戏,拓宽传承渠道。
唯善剪艺传承人田婵娟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民俗图案,也有现代的创新设计。她通过举办剪纸培训班、参加各类展览等方式,聚集起一群热爱剪纸艺术的人,他们从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建筑风景等处汲取灵感,创作出一系列富有灵气的剪纸作品,让剪纸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丰都剪纸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我们在古老的剪纸纹样基础上,以意念造型,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艺术探索。像凤凰展翅般从大地上起飞,不用先描样儿,只是大体比划,或是用指甲在纸上掐个纹样,全凭剪纸时的灵感和精湛的剪技,手到意到,剪刻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大家可以感受到丰都剪纸的魅力。”田婵娟说。
汇南张氏云登堂木雕现主要传承人张德发, 在几十年的雕刻生涯中,将木雕做到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在北京大森书画院学习期间,他的数件作品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邹德忠等老师的题词。多年间,他不断创新作品,向中外游客展现丰都雕刻派的传统雕刻技法,让木雕艺术焕发新光彩。
成果丰硕 点亮丰都文化
如今,我县一些非遗项目取得了显著的传承效果,丰都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庙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齐聚丰都,共同感受这一盛大节日的独特魅力。巡游队伍中的踩高跷、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精彩绝伦;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传统音乐类的石工号子则是丰都又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石工,俗称“石匠”,以开凿、雕琢石头为生。《石工号子》的编导林登安,自幼听着石工号子长大。在与老石工的一起劳动中收集素材、精心创作,2015年,《石工号子》成功首演。
“我们表演的《石工号子》为一人唱、众人和,领唱部分旋律悠长,和唱部分短促有力、节奏明快。”林登安介绍,“《石工号子》分为吆喝号子、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拖石号子、抬石号子。”表演中,演唱者模拟石工劳动场景,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传递劳动者的积极乐观与团结协作。2024年,《石工号子》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惊艳亮相全国农业展览馆。
在丰都,还有众多与美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糊辣壳抄手、仙家豆腐乳酿造技艺以及麻辣鸡制作技艺等,不仅拥有极高的非遗价值,更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丰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丰都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更是丰都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来客,成为丰都对外展示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在当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对于弘扬丰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名城建设。通过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人的培养;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管理与保护;积极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展示平台,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非遗传承从“幕后”推向“台前”,持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非遗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可触可感’。保护和传承好丰都非遗,对于延续我县文脉、建设文化强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持续围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县文化旅游委非遗科科长杨世猛说。
(记者 邓军杰 江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