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本报记者 李达元
人物名片
梁玉莲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三建乡蔡森坝村驻村第一书记
冷水鱼育苗基地
蔡森坝村简介
蔡森坝村海拔380米~900米,村域面积8.13平方公里。自2018年“三变”改革以来,整合各类资源,盘活沉睡土地,全村入股发展产业的土地面积有2425亩,主要有生态鱼、青脆李、笋竹、沃柑等优势产业。
受单位委派,我于2023年6月赴三建乡蔡森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在市人大帮扶集团、三建乡党委政府以及派出单位领导的指导下,我带领工作队员携手村两委,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核心目标,狠抓党组织建设、村民增收、乡村治理等工作。目前,蔡森坝村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乡村治理取得实效,广大村民安居乐业。
党建引领促进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我把坚持党建引领放在驻村工作首位,带头讲党课,并与派出单位第一教工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支部大会上,我们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统一思想,形成决议。既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们积极响应乡党委决策,目前引进了1名大学生为村本土人才,储备了3名后备干部,并吸纳1名入党积极分子为预备党员。同时,还培育了4名新农人和14名准新农人,为村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8月,我本人荣获三建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严格落实驻村工作制度,带领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工作到户,以实际行动践行驻村帮扶的初心和使命。为筑牢防贫网,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们扎实推进“三大行动”,并深入农户进行惠民政策宣传;院坝会上“听民声”,架起干群“连心桥”,通过扎实做好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第一时间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基层,维护全村和谐稳定。
我还带领工作队员定期对七类重点人群进行遍访,开展精准研判和帮扶,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冷水鱼是蔡森坝村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我们与村两委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积极引导养殖业主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适度规模发展,并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我们协助村两委与业主续签冷水鱼养殖协议。
冷水鱼养殖场位于蔡森坝村一、二、三组,有280户1130多人以土地入股,土地每年有600元一亩的流转金,这些村民除了有一定比例的分红外,还可以返聘到基地打工,主要干一些诸如查看育苗生长情况、投喂饲料、打扫环境卫生等轻体力活儿。
近年来,蔡森坝村通过“三变改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雷竹产业发展中,我们与村两委帮助村民实现192亩雷竹适度规模化经营。同时扶持村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遵循“四议两公开”原则,2024年,我们公平合理地完成了村民保底分红和村集体收益分配,其中村集体各项收入总额达到25万元,参与产业农户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我们引导村民将自家无劳力耕种土地流转给新农人,用于集中发展果蔬等农作物,以此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也让新农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时达到共同增收目的。
实施乡村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驻村之初,我们看到农户家的院坝非常脏乱,大门口堆满了秸秆等柴草,厕所与圈舍建在一起。于是我们采取入户走访、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厕所文化、村规民约等,并开展了最美院落评选、积分制等活动,有效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以“一院两会三事分流”的智慧治理模式为支撑,我们组建了26个和美院落,实现乡村事务的高效处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得到及时有效应对、不出乡的目标。修订村规民约,弘扬节俭、文明的新风气,摒弃封建迷信。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法治讲堂,村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可以直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
我们协助村两委成立老年爱心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了进餐和交流的场所;举办留守儿童暑期成长营、迎春送春联、第五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坝坝舞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拉近了干群关系、邻里关系。
此外,我们采取“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方式,对村内各项事务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会、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确保村务的规范、透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