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李泽秀给猪喂饲料
记者 李达元
双龙镇关都坝村二组村民李泽秀,虽然天生肢体三级残疾,但她不屈于命运的打击,通过自身努力创办养猪场,随后又搞起林下土鸡养殖,并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023年,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她也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今年,李泽秀被评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李泽秀致富不忘众乡亲,特别是对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免费送猪崽、送鸡苗,分享养殖经验、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帮助我们实现脱贫增收。”近日,关都坝村残疾人杨家寿说。
坚持创业养猪闯出一片新天地
“我今年63岁,出生时右手就先天性残疾,除了大拇指,其他四根手指只有2厘米左右长,且并在了一起。尽管在生活上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我从小就坚定一个信念:先天的残疾并不能决定我一定会比别人差。”李泽秀自信地说。
年轻时,李泽秀在镇里幼儿园做了一名教师,13年后辞职去了县城一家饲料厂搞销售。她边推销边学习生猪饲养技术。经过四年努力,学到了生猪饲养、防疫、销售等全部技术。
“1999年,我不顾饲料厂老板的高薪挽留,用打工积攒的8000元钱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养猪场,当年实现利润1万多元。就这样,我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李泽秀说。
这次养殖成功,大大激发了李泽秀的创业激情,坚定了她的创业信心。2001年,她通过向亲友筹借、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3.8万余元,用于扩大养殖规模。至此,李泽秀的生猪养殖场存栏数量从最开始的十几头增加到几百头。同时,年出栏商品猪百头以上,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在养殖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就在李泽秀创业渐渐步入正轨时,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险些放弃。2002年,她父亲因心脏病去世,第二年母亲因患脑溢血也离她而去。2004年,丈夫因患癌症而去世。那时,儿子正在读大学,女儿也正在卫校就读。
“偏偏这时候,一场更大的打击让我措手不及。我的猪场遭遇瘟疫,生猪死亡过半,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如何让风雨飘摇中的养殖场生存下去,我思前想后,殚精竭虑。”李泽秀说。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县残联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使其养殖场重整旗鼓。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创业路上的坎坎坷坷锤炼了李泽秀不屈不挠的品质,使她很快从绝境中走了出来。自此以后,她在养猪的路上披荆斩棘,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年均出栏生猪达600头,实现产值140万元。
2018年初,李泽秀在继续做好原有生猪养殖的同时,新增了林下养殖土猪和土鸡项目,采取放养和熟食喂养,达到生态猪标准。她将村里300亩撂荒地按每年每亩200元租赁过来,租期15年,并投资30万元,分别修建起300平方米的猪圈、鸡舍及附属设施。
“我还把周边生猪散养户召集起来报团取暖,他们加入我的合作社成为社员后,除了能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以及销售有保障外,每年还有16万元的股金分红。”李泽秀说。
竭尽所能帮助残疾人增收
“从2010年到2015年的六年里,李泽秀每年都坚持给我家免费送来1头猪崽,并免费提供兽药和养猪技术,直到我家还清欠债和脱贫。”村民邱登玉说。
2008年,邱登玉的妻子生了一场大病,为治病家里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是李泽秀帮助他走出了困境。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村民李梦生左脚残疾,父母年老多病,当时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家里十分贫困。李泽秀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李梦生养猪挣钱。同时,上门指导技术,免费帮其防疫,以及赊饲料。李梦生家每年卖商品猪10多头,加上那几年行情好,养猪3年多,不仅摆脱贫困,手里还积攒了几万元钱,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从2002年至今,李泽秀累计帮扶杨家寿、邱登玉、彭建华等残疾人100多人,共为他们免费送去猪崽110多头及饲料、兽药等物品,总价值超过20万元。同时,为其免费提供养猪和防病治病等技术。
当有人问李泽秀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担任过村主任、乡人大代表等职务,同时我也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艰难和无助,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他们一把是一把,只有大家都共同富裕了,这个社会才更加美好。”
目前,李泽秀的生猪养殖和土鸡项目做得风生水起,并将土鸡土猪肉通过实体店和电商平台销售到县城及周边区县。在做大做强畜禽养殖业的同时,带动更多残疾人共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