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家人们,最近《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不是刷爆了你的朋友圈?票房一路狂飙,口碑更是炸裂!但你以为它只是靠酷炫特效和精彩剧情征服观众吗?大错特错!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藏在它深邃的故事内核里,满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哲学思辨,每看一次都能有新感悟,简直是电影界的“宝藏”!
其中,“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句话从第一部开始就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这也是饺子导演最想传达的核心思想,这在第二部里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那啥是“成见”呢?说白了,就是我们太依赖过去的经验,在新情况面前做出了错误判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主义错误”。
而《哪吒》系列,可是把“离经叛道”玩明白了!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灵珠转世,敖丙也不是生来就心怀祸心,太乙真人打破了仙风道骨的刻板印象,申公豹居然也没走上为祸苍生的老路,甚至连一直和蔼可亲的寿星老头,都破天荒地成了大反派!每个角色、每处细节,还有整个剧情构思,都在疯狂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和经验。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好好聊聊经验主义的危害了。经验主义就像给我们的思维上了一把锁,让我们故步自封。只知道机械地照搬过去的经验,既不深入分析事情的本质,也不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那以前犯过的错,肯定还会再犯,过去跨不过去的坎,现在依旧是拦路虎。不但解决不了新问题,搞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电影里龙王的经历,就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龙王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在龙王那个时代,对天庭妥协或许是保全龙族的好办法,可时代变了,天庭都打算炼化龙族了,这老办法显然就行不通了,对哪吒和敖丙这样有实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来说,更是不合适。好在龙王最后能认清形势,跳出经验主义的束缚,也算是个明智的首领。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经验,经验不是一定会产生成见,它也能帮我们锤炼出“真知灼见”。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相当曲折。我们得先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是“经验”;然后,从这些经验里挑出有用的、靠谱的,把零散的东西联系起来,看透事情的本质,这样就能形成“理论”;最后,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一边指导实践,一边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这才能得到真正的“灼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共产党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论。每五年,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通过党代会把大家的智慧汇聚起来,将经验升华为党的创新理论,接着用这个理论指导下一个五年的工作,就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进步,让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所以说,经验积累得够多,是能产生知识、理论和真理的肥沃土壤。
既然问题不在经验本身,而在于怎么用好经验,那作为普通人,我们经验不够多、理论知识也不足,又没有集体的智慧,该怎么避免产生成见呢?
其实,“成见”和“灼见”之间,就差一个反复自省。每次做判断、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件事的各个方面有必然联系吗?我有没有结合和过去不一样的实际情况呢?黑的就一定是邪恶,白的就肯定代表正义吗?就像在生活里,很多人觉得老年人就一定保守,年轻人就肯定冲动,这就是典型的成见。有个朋友创业,家里长辈都劝他找个安稳工作,理由是“大家都这么干”,完全没考虑到他对创业的热情和自身的能力优势。后来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创业取得了成功,这才让长辈们意识到自己的成见有多深。
再回到电影里,哪吒看到陈塘关变成一片废墟,失去理智就要去龙宫报仇,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判断。还好太乙真人及时大喊“别冲动”,这一嗓子,既是喊给哪吒,也是在提醒我们。
但反省可不只是简单的反问。虽然在做判断前反问一下,能帮我们避免一些成见,可更关键的,还是得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这些都得靠不断地自我反省来实现。
《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就算是圣人,也难免会犯错、有成见,可只要能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改正不足,就能离圣人的境界更近一步,产生成见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我们普通人虽然比不上圣人,但只要参考前面说的获得灼见的方法,还有圣人“吾日三省”的智慧,多努力积累经验,多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就算成不了圣人,当个智者还是没问题的,毕竟“成见止于智者”嘛。
饺子导演通过《哪吒》教会了我们要勇敢面对成见,坚持自我,从“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倔强呐喊,到喊出“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的霸气宣言。但怎么避免成见,怎么把成见转化为灼见,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只要我们愿意打破思维定式,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反思和进步,就一定能在生活中少一些成见、多一些智慧,收获更精彩的人生。
作者:沐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