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线上预约……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尽情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时,许多老年人却在“数字鸿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当老龄化社会与互联网数字时代激烈碰撞,这条横亘在老年人面前的鸿沟究竟该如何跨越?
数字浪潮中的“银发”困境
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温暖港湾,如今却成了不少老年人眼中的“数字迷宫”。65岁的李卫国独自前往医院看病,一踏入大厅,便被眼前熙熙攘攘的景象和现代化设备弄得晕头转向。
如今,医院普遍推行线上挂号和电子支付,可李卫国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一窍不通。他站在自助挂号机前,望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标,眼神中满是无助与迷茫。
在购物消费领域,数字鸿沟同样给老年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永辉超市的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记者观察发现,排队等待结账的人群中,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们这些老年人,用不来这些高科技,都是用现金结账,也不敢把手机拿去让别人帮忙弄,就怕万一遇到骗子。” 市民王兴明无奈地说道。
出行方面亦是如此。70岁的王福生打算坐高铁去重庆看望儿子。当他来到动车站,只见站内到处都是电子显示屏和自动闸机,却不见人工售票窗口。他只能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在网上购票。好不容易买好票,进站时又被闸机拦住,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刷身份证通过闸机。看着周围的人快速通过,自己却被困在原地,王福生心急如焚,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愈发强烈。
“现在走到哪儿都是智能设备,像我们这些老年人根本看不懂,连方向都摸不着。” 王福生无奈地摇着头。
多方助力老年“数字突围”
近年来,为了帮助老年人紧跟时代步伐,尽情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县老年大学开设了手机应用培训班。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涵盖了微信聊天、视频通话、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打车出行等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手机应用操作。
培训教师采用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教学方法。考虑到老年人记忆力相对较弱、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的特点,教师们放慢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地演示操作流程,并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讲解。
“以前看到孩子们拿着手机做什么都方便,自己却一头雾水,心里特别着急。现在有了这个培训班,感觉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也能自己买东西、打车,生活方便多了!”学员李联淑兴奋地说。
同样,为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县图书馆组织开展了老年人数字阅读培训,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
“今天我们老年人参加了图书馆组织的关于智能手机打网约车的培训,非常实用。我们老年人打车一直不太方便,但是今天学了之后,掌握了打网约车的方法,以后出行更方便了。”学员江光明高兴地说。
培训中,授课老师以“巧用网约车出行不再难” 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和手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给老年群众详细介绍了网约车的优势、常见的网约车平台以及手机设置方法。并以滴滴出行、百度地图等软件为例,现场演示并逐一讲解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同时耐心地回答老人提出的问题,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帮助大家尽快掌握新技能,充分感受方便快捷的数字化生活。
“接下来,我们图书馆还将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数字阅读培训,帮助老人们不断熟练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简单便捷。”县图书馆数字服务部主任张明杰说。
编后语: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老年人却面临着 “数字鸿沟”的严峻困境。
跨越这道鸿沟,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协同发力。家庭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港湾,子女应主动承担起教导责任,以耐心和细心引导老人熟悉数字设备,从简单的拨打电话、发送信息,到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让亲情在数字交流中升温。
社区要发挥基层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字培训活动,邀请专业教师或志愿者,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课程,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掌握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技能,提升其数字生活能力和自信。政府则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互联网企业和服务机构优化产品设计,开发老年模式,简化操作界面和流程,同时加大对老年数字教育的投入,完善公共数字服务设施,为老年人营造友好的数字环境。
数字时代不应落下老年人,让我们携手共进,帮助老年人跨越 “数字鸿沟”,使他们也能尽情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共同绘就一幅全民共享、和谐美好的数字生活新画卷。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