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日,记者在位于包鸾镇青鸾路的该镇爱心食堂看到,一名年逾七旬的老年人为吃饭的老人们一会儿添菜、一会儿盛饭,还不停地询问:“符合你们的口味不?”
老人叫隆厚福,十年坚守包鸾镇养老服务,从老体协寥寥数人起步,即便家庭条件艰苦,仍自掏腰包购置设备、服装,装修场地,壮大队伍至300余人。2023年,他担起爱心食堂运营之责,创新“四化”模式,推行换餐机制。全年无休且无报酬福利,以“小食堂”撑起包鸾“大民生”。
隆厚福给老人打饭菜
童年坎坷练就顽强意志
“在我10来岁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婚,母亲带着三弟改嫁后又生了两个弟弟,父亲再婚也添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留下我和8岁的弟弟只好独自过日子。”隆厚福说。
继父是当时包鸾公社干部,在他的资助下,隆厚福坚持读完了初中。1972年,他报名参军,5年后返乡。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继母在两年内相继去世,留下三个弟妹只有10岁左右。隆厚福不但操办父亲、继母的丧事,还要照顾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妹。
亲戚邻里都劝隆厚福不要管,但他却回答:“现在他们没有了爸妈,我是家中老大,理应担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把他们拉扯大。”
隆厚福当过兵,有力气、有干劲,哪样能挣钱就干哪样、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干,硬是咬牙坚持让弟妹们念完小学,后来又帮他们修房造屋,直至每个人都结婚成家才松了一口气。期间,隆厚福通过先后办窑厂、开糖厂、建粉条厂,成了当地最早一批“万元户”。方圆十里的村民都知道他,夸他勤劳、孝善、有担当,他也因此很快在包鸾镇结婚成家。
上世纪90年代,丰都老县城因三峡水库搬迁,隆厚福放下手头的生意,走进重庆建筑学院静心学习了两年半的建筑专业,毕业后回到丰都,在一家建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参与新县城移民迁建工作。此时,隆厚福年近半百,但他说:“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把老体协办得有声有色
隆厚福在58岁时提前退休,为了发挥余热,回到包鸾镇组织民间艺人创办乡村乐队,吸引了一帮老年人跟着他干。镇老体协负责人代邦周见隆厚福很有号召力,就动员他说:“你比我能干,老体协的担子应该由你挑起来。”不久,代邦周还培养隆厚福入党。
隆厚福便把乐队交给儿女打理,自己一心干起了老体协的工作。当时,老体协会员不到30人,不仅活动少,活动室还是土坯房。隆厚福自掏腰包对土坯房粉刷装修,并购置了音响、服装等设备,除了开展体育活动,他又牵头成立了文化艺术团。
隆厚福把老体协搞得有声有色,其工作得到上级肯定。2015年,他当选老体协主席,后又兼任老体协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队伍。“我把闲来无事的老人团结起来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隆厚福说。
很快,隆厚福又组建成立了腰鼓队、门球队、龙狮队、乒乓球队等,并在花地堡、飞仙洞、龙井等村(社区)分别成立分会,包鸾镇老体协会员达到300余人。
“在隆厚福的组织下,老体协的老人们闲言碎语的少了,宣传政策的多了,他们成了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包鸾镇党委宣传委员蒲涵修说。
爱心食堂办得有滋有味
在包鸾镇党委政府谋划爱心食堂之际,隆厚福主动请缨要求领办爱心食堂。
2023年9月,政府将闲置的200平方米门面用作爱心食堂厨房和餐厅,同时免了水电费。隆厚福通过市场化运作,很快把爱心食堂开办了起来。爱心食堂主要服务辖区60岁以上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及其他特殊群体,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服务。
“为了保证饭菜既要好吃、更要卫生,我专门请了擅长厨艺的居民黄中娟炒菜,请手脚麻利的老党员黄术梅打杂,请来能写会算的老人谭春华记账,象征性支付一点工资。”隆厚福说。
爱心食堂运行一段时间后,隆厚福发现盈亏不稳定。他便创新推出三项措施,即:当地村民可以用自家大米、蔬菜、猪肉、柴火交换等价值饭菜;村民到爱心食堂干活也可以交换饭菜;向社会群体推出套餐,价格比其他餐馆略低,又比老人们的爱心饭菜略高。
为节省食材成本,隆厚福每天驾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亲自去买菜。听说县城价格便宜,有时他还要驾车到县城采购。慢慢地,成本降下来了,吃饭的人增多了。平时一般有80多人用餐,由于赶场天很多村民也来吃饭,人数达到120余人次。
“看着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我感到非常开心,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隆厚福乐呵呵地说。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