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这一片都是我种植的榨菜,总面积有100多亩,预计到时候可采收鲜菜头200余吨。”近日,在龙河镇皮家场村田间地头,余玲手指眼前的榨菜对记者说。
余玲今年47岁,从学校毕业后,跟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选择了在外发展。她做过销售,发过传单,做过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后来自己开网店当了老板,再后来回到家乡创业,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双手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
余玲管护榨菜(资料图片)
开网店淘到“第一桶金”
“我去过很多沿海城市,比如广州、福州、上海,最后选择了浙江义乌。那时候我快奔40岁了,俗话说‘四十不惑’,我觉得自己不能再东奔西跑,必须静下心来干一件事。”余玲说,这些年在外漂泊,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人生阅历和经验,于是想独立创业。
余玲发现,随着电商的逐渐普及,开网店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了卖学生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品,而义乌正好又是此类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
心动不如行动,余玲的网店很快开办起来,并在当地注册了与之相关的公司。由于她对电脑基本操作熟练,了解电子商务、网店运营、流量、转化率等相关术语,加上会摄影与图片处理,没多久网店就步入正轨。随着接单的数量不断增多,她淘到了“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南瓜
俗话说“身在异乡为异客”,随着年岁的增长,余玲对老家及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人终究是要叶落归根的。她不想安于现状,继续这样过安稳生活,决定回到老家,如果有机会,她愿意在家乡重新创业。2023年年初,余玲把网店的生意交给朋友打理,回到了老家。
老家的变化很大,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还开通了乡村客运。这让余玲非常惊喜,但是她也发现,村里基本是老年人,由于年岁较大,无劳力耕种,造成大量土地荒芜。
“于是我决定留在家乡,把这些撂荒地流转过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得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并积极协助我完成了100多亩土地的流转手续。”余玲说。
当时正值玉米播种时节,余玲便雇请劳力对土地进行除草翻耕整平,谁知遇到春旱,种子迟迟不能播入地里。后来虽然下了雨,缓解了旱情,但是已经错过了农时,余玲就选择了种植南瓜。
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
立秋后,南瓜集中成熟采收,总产量达到250余吨。余玲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很快就将南瓜销售一空。扣除劳力、肥料、种子等成本,净赚3万余元。虽然盈利不多,但是让余玲看到了发展农业的希望,更坚定了投身农业的信心。
下半年,余玲把土地清理干净并翻耕后,栽种了一茬榨菜。“榨菜的产量也比较高,只要管理好了,菜头的亩产量可达2吨以上,亩产值1500元左右。”余玲说。第二年春季菜头采收后,还不耽误当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同时,留在地里的茎叶沤烂后增加了土壤肥力。
2024年,余玲选择了上半年继续种植南瓜、下半年仍然种植榨菜。她认为,南瓜和榨菜种植技术都简单,管理粗放,投入少、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好。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临近的冉家河村引进了榨菜粗加工企业,需要大量收购菜头原材料,而且厂家直接派车到田间地头收购,节省了运输成本。”余玲说。
余玲表示,自己对农业不是很熟悉,现在还处于学习摸索阶段,下一步,她将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逐步调整种植结构,让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带领村民共同增收。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