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 王阳
我县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如丰都庙会、石工号子等,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而校园则成为其传承与焕新的关键阵地。
近年来,我县各个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学生们亲眼目睹平凡材料如何在艺人手中化为神奇。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非遗纪录片,讲述手艺背后的传奇故事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尽管如此,作为非遗传承阵地,许多中小学在非遗相关教学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不够明晰、教学内容选择不尽合理、教学活动形式相对单调、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等。因此,应着力活化非遗教育教学,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时代光彩。
学校应积极开发系统的非遗校本课程,依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分级教学,在小学阶段,开设简单易学的手工非遗课程,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手艺的乐趣;中学阶段,则深入开展专业性较强的非遗课程,培养学生的专注度与艺术鉴赏力。
同时,将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在校园内定期举办与非遗有关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专业艺人与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非遗作品,从材料准备、工艺操作到成品打磨,全程参与,不仅能让他们熟练掌握手艺技巧,更能在过程中体会到非遗艺人的匠心精神,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非遗老手艺在校园的传承与活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它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以兴趣为导向,以课程为依托,以实践为桥梁,才能让让非遗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