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今年来,包鸾镇以“三共三融”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美、环境美、经济美、形象美、生活美”的五美乡镇。先后荣获重庆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重庆市卫生镇、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镇等荣誉。
按下旅游强镇建设“快进键”
今年秋天,被称为“重庆的秋天”“重庆小川西”的玉带山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彩林、草甸、马群、蓝天……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日图景,也吸引了不少徒步爱好者前来打卡。
位于包鸾镇的玉带山平均海拔1500多米,四季分明,玉带山小环线13公里,大环线22公里,累计爬升600米左右,属于初级线路强度,对徒步者体力、耐力要求较低,他们沿着风景优美的路线前行,松弛地体验整个过程,感受身心在大自然中的放松、愉悦。
徒步人群的到来,也给包鸾镇带来了发展机遇。包鸾镇结合这条网红徒步路线,大力探索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特别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两地纷纷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林旅、农旅深度融合,带动村民绿色增收。
在这一点上,当地农家乐“玉带山庄”的老板刘希武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我在玉带山开农家乐已经七八年了,以往是来纳凉的人比较多,基本没有什么人来徒步。”刘希武说,这两年玉带山徒步路线火了,山庄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很多外地游客来山庄住宿、吃饭、整顿,他也会给游客讲讲玉带山、包鸾镇的风土人情,让他们愿意再来。
玉带山的火爆是包鸾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鸾镇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丰收馆为中心,以亲子游、研学游、户外游为主线,串联玉带山、雪玉洞、包鸾坝、石里红枫等景区,打响“秋在包鸾”旅游品牌,打造重庆及中西部地区的秋季旅游目的地。
“一窗综办”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今年来,包鸾镇紧扣“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通过“渝快政”平台,全面推广“一窗综办”,打通数据壁垒、重塑办事流程,结合村干部线下代办,推动政务服务“一窗综办”改革,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春季正是造林的好时节,包鸾村村民蔡庆奎因为造林抚育,需要办理枯死松木的采伐许可证。与过去较多的程序相比,现在蔡庆奎的申请只需停留在村委会一级,将填好的申请交给村干部袁永霜就可以了。
而村干部袁永霜则负责到镇里代为办理,依托“渝快政”平台,包鸾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综办”窗口工作人员收件后第一时间录入数据,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派发任务,具体业务板块的岗位迅速线上查验、审核,并在1个工作日内签办了申请。
这种过去需要3至7天才能办结的林木采伐许可证,通过接件内部流转和数据跑路,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我们原来申请木料,要去农服中心申请,还要去找分管林业工作的副镇长盖章、签字,现在用不着这样复杂了,就在村上填个表,村干部去帮我们办理就可以了,比原来要方便得多。”蔡庆奎说。
“我们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窗综办’,经过前期梳理,共梳理了71项业务,其中能当场办理的事项共有52项,比如养老保险办理、就业人员求职登记等,转后台办理事项19项,比如采伐申请、宅基地审批等业务,约定办理时限,完成工作闭环,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甚至不跑路。”包鸾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家乐说。
产业兴旺农民富
近年来,包鸾镇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既放眼全局,又立足当下,建成5266亩高标准农田,在巩固原有花卉苗木、果蔬产业基础上,以“水稻+”“玉米+”发展富锶稻鱼、富锶豆、脱毒生姜等特色农业近万亩,总产值达4000万元,亩均超8000元,务工增收800万元。先后培育白酒、腌制品、泡菜等食品加工企业15家,年产值1000万元,解决就业80人,带动群众增收160万元。
华玉书,包鸾镇“新农人”,2020年回到老家包鸾发展了30亩火龙果产业。这几年随着产业发展,加上包鸾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华玉书创办了凤鸾园研学基地,并于202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凤鸾园年产值达180万元,占地100亩,现有火龙果17亩、休闲垂钓10亩、研学基地70亩及可容纳200人就餐的民宿餐厅,年产值180万元。实行“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机制,打造生态观光、休闲采摘、研学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5万元,解决3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5家,2023年务工支出120余万元。
“现在都说要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我也想发展一个好吃、好玩、好看的产业,当地政府也很支持我,给了很多政策、资金上的扶持。接下来我就是想把二期项目的劳动研学基地和民宿建好,进一步扩大规模。”华玉书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激发农民热情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我镇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包鸾镇党委书记谭明权说。
记 者:陈芷琦
编 辑:李玉婷 夏朝燕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