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近年来,智能垃圾箱作为环保与科技结合的产物,逐渐受到推广。可在投用后,部分智能垃圾箱竟沦为“花架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保效能。
近日,记者走访城区多个智能垃圾箱发现,虽然智能垃圾箱具备自动感应、自动投放等功能,可现场状况却令人堪忧。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居民前往智能垃圾箱投放垃圾,而是选择将垃圾投放进旁边的传统垃圾桶里。
“这个智能垃圾箱锁到了,我们用不到,原来有人指导垃圾分类,现在没人教。都忘了,不会使用。”市民吴先生说。
通过与市民交谈,记者发现,之所以不选择智能垃圾箱,是由于缺少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指导,害怕垃圾分类不准确。同时,部分智能垃圾箱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智能,存在触屏不灵敏和卡顿情况,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设置的积分兑换物品也落不到实处。
记者随即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县住房城乡建委和三合街道办事处。
“具体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情况,三合街道比我们要清楚一些。”县住房城乡建委市容环卫科工作人员说。
“以前的城管局设置的,设置好了交给我们管理。交给我们的是60台机器,但我们只有17个人,一台机器旁边一个分类指导员都达不到,本来是一个机器配两个人。希望行业部门给出指导意见,并在人员配置等方面提供帮助。”三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说。(本报记者)
短评
让智能垃圾箱变“智能”
智能垃圾箱作为环卫领域的新事物,在各地逐渐推广应用,然而,其实际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智能垃圾箱本是一件便民的好事,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解决技术、使用便利、操作讲解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智能垃圾箱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环卫事业,使智能垃圾箱真正成为城市环保的得力干将,而非“中看不中用”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