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在条件艰苦的林场扎根40年
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这一点上
七跃山林场周大湾管护站负责人董泽华
最有发言权
董泽华进行森林防火巡护
七跃山林场建于1958年8月,距离县城79公里,林木蓄积量9.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4.6%。建立之初,林场的交通不便,气候多变,没有照明电,许多林区为灌木林地,种植的树木还是幼龄林状态,职工靠养殖、种植自给自足,工资基本没有保障。
在这样的条件下,董泽华于1985年来到七跃山林场任护林员。茅林沟、大坝子、油菜湾……40年来,董泽华用脚步丈量了林场的每个管护站(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林场。说起为什么要来林场工作,董泽华是这样说的:“我的父亲也是七跃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热爱林场的山山水水,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无怨无悔。受到他的影响,我也决定要做一名林业人。”
1990年,林场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每月仅发20元左右生活费。1995年至2005年,林场开始造长防林,实施天保工程、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后,护林员可以干造林劳务工挣点钱,勉强维持生活。但是条件非常艰苦,当时部分职工选择外出打工,全林场职工仅剩6人。
董泽华在树林里清理杂草
尽管条件艰苦
但董泽华靠着对林业工作的忠诚与热爱
始终坚守在造林一线
奋斗在崇山峻岭中
1998年,林场造林缺树苗,董泽华主动带头在大坝子、连二坝等地开展育苗工作。期间面对资金短缺、育苗技术不足等困难,董泽华没有放弃,带领管护站的职工一起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成功育苗10万株。
亲身经历了育苗的不易,董泽华深知把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培育成树苗的辛苦。在发现运苗车有沿路掉苗的情况后,董泽华沿着10多公里的公路,把掉落的树苗一根根捡起来背进林场。20多年过去了,当年董泽华造的林子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当年他守护的地方也变得山清水秀。
如今的七跃山林场
以及周边乡镇生态环境优美
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避暑乘凉
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6年,林场由自收自支改革成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有了部分保障,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作为七跃山林场周大湾管护站负责人和护林员,董泽华自始至终都奋斗在林场管护的第一线。
夏季高温,是森林防火的高峰期,也是董泽华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他每天简单吃过早饭后,就带着喇叭开始巡山护林工作。他所在的周大湾管护站的林区面积有9980亩,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巡护完整个管护站的林区,董泽华已经是满头大汗。常年的爬坡上坎,没让董泽华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病,但他从没想过离开林场,离开热爱了40年的护林事业。
这40年来,董泽华工作过的每一个管护站(点)的每一条护林路上,都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有过数不尽的心酸和泪水,也收获许多荣誉和称赞。
董泽华说:“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家乡的生态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 者:陈芷琦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