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人物名片:
汪一东
丰都县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综合科科长,南天湖镇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
义合村村简介:
义合村位于南天湖镇西北方向,地处南天湖景区北部,龙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现有传统甜脆柿产业300余亩,新增紫苏产业40亩,龙头旅游企业牛牵峡漂流。
记者 李巧
受组织选派,我于2023年5月赴南天湖镇义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我带领驻村工作队紧密围绕南天湖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与村支两委紧密合作,坚决践行“三在村”原则,牢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初心与使命。我们以“‘丰收’院坝会”为工作载体,深入推动各项驻村工作精准实施、全面覆盖,致力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促进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衔接。目前,义合村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
筑牢根基
点燃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建强村党组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我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
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带领大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每一次会议都有收获,每一次学习都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与村两委干部的深入座谈交流中,我们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通过多次交流与探讨,大家干事创业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在指导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我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新发展的党员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新增党员4名。同时,我们还积极寻找并培养村两委后备力量。为了村庄的长远发展,共培养了20多名后备人才。
遍访民情
织密返贫的“坚固防线”
按照“三大行动”“百日攻坚”等要求,我和驻村工作队员全身心投入到“敲门行动”中。大家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及时解决了多起因暴雨引发的风险隐患,上报并解决了群众的财产损失问题。通过全面排查发现,因重大疾病等引发返贫致贫风险隐患3起,“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风险隐患3起,排查新增监测户1户。
此外,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并利用“丰收”院坝会在全村发动村民自愿种植,经与中药材企业协商,种植第一年,企业全程为农户提供种子、育苗、移栽、施肥、收割等材料和技术指导。2024年,全村种植紫苏近40亩,收割成品紫苏叶近3吨,管理较好的农户一亩经济价值超2000元;同时,每吨紫苏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00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创新思路
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党的大政方针更加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不断创新宣传思路和方法,主动谋划制订了《南天湖镇义合村“丰收”院坝会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这一平台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丰收”院坝会成了我们传递政策、收集民意、解决矛盾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共开了13期院坝会。每一次会议,我都精心准备宣讲内容,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政策讲清讲透,利用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
通过“丰收”院坝会这一平台,不仅传递了政策,还解决了问题。其中,赵家坪出现的悬空路段,正是在院坝会中提出、解决的,并且还培养了一批本土理论宣讲员、政策讲解员、矛盾调解员、为民办事员。他们成为了我们与村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有力支持了我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我们共收集社情民意11条并建好台账,实行销号闭环管理,以社为单位开展人居环境评比,兑换积分制奖品3次,取得良好效果。
谋划未来
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阵地”
“思想”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动力。只有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乡村振兴才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在深入义合村调研时,“活人墓”问题颇为严重,数量竟达80多个。对此,我们痛定思痛,决心从思想源头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力求转变村民的陈旧观念与陋习,为乡村振兴扫清思想障碍。通过拆除、掩埋等方式将“活人墓”清除,村里面已经不再有“活人墓”的存在。
此外,我们采取“优先转化一批”的策略,对村委会活动室原有的会议室、小超市等场所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打造了一个集学习、交流、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丰书院”。
“新丰书院”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标识标牌、活动设施设备,精心打造了“学堂”“礼堂”“食堂”,使书院更加贴近村民的实际需求,更加凸显惠民便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