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日,兴义镇石佛场社区新农人向传华的葡萄种植基地内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村民们清园、施肥、二次修枝,忙得不亦乐乎。
2024年,已经是向传华种植葡萄的第五个年头。为保持葡萄的品质、口感,向传华从栽植、施肥、修剪等方面,对每一株葡萄都精心培育,施的都是农家肥,葡萄备受青睐。
向传华察看葡萄藤蔓
返乡之路 从远方到故乡
1976年,向传华出生在兴义镇的一个普通农家。年轻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外出务工。
“外面再好也比不上家里温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朋友在江西种植葡萄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向传华说,那里的土质和气候与兴义镇颇为相似,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芽,何不将葡萄带回家乡,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2019年,43岁的向传华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从朋友那里学到的种植技术,回到了老家。回家后,他承包了60亩土地,开始着手修建生态葡萄种植园。
起初,一切似乎都按照他的计划顺利进行,然而,当进行到种植中时,他才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这里是沙质土壤,透气性好,但稳定性差。一旦遇到雨水冲刷,田坎就容易垮塌。”向传华说,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田坎垮塌,大片葡萄苗被埋在了泥土之下。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向传华并没有选择放弃。他明白创业路上总会有荆棘和坎坷,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于是,他请教了当地的技术员,学习了如何加固田坎、改善土壤结构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田坎终于稳固了下来,葡萄苗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这只是向传华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又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道路没有硬化,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农活都只能依靠人工来完成。
“一开始靠热情,靠想象来种植,产量和质量都没有保证。只有后面提升了技术,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回想起创业之初,向传华十分感慨。
带动就业 共筑致富梦
在向传华的葡萄园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朱应武、杜文芳、向发荣……这些名字,向传华铭记于心。
“向老板真是个好人,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还教我们种植技术。”朱应武一边除草,一边感慨地说。
在向传华的带动下,14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学到了实用的种植技能。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走得更远。”向传华说,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创新求变 提升葡萄品质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创新,提升葡萄的品质和附加值。因而,我采用生态种植模式,自然成熟的葡萄口感好、色泽佳。”向传华说。
然而,生态种植模式由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葡萄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传华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利用旅游采摘和批发售卖相结合的方式,将葡萄销往周边城市和旅游景区。同时,积极与政府合作,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提高葡萄的知名度。
“向传华的葡萄真的好吃,而且是纯天然。”曾经采摘过的游客秦建华说。在向传华的努力下,葡萄园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旅游亮点,吸引了一批游客前来采摘。
如今,向传华的葡萄园已经初具规模,年产量达到了2万多斤,年销售额可达20万元左右。然而,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今后,我计划种植10亩的黄金梨,还准备将最下面平整的那10亩的地打造成温室大棚葡萄。”向传华说。
记 者:李 巧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