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你看,这是我今年采收的有机稻谷,去年的早就加工销售一空,今年的也已经卖出大部分,目前剩下就这些了,而且还是被买家订购暂时存放这里。”近日,在栗子乡栗子社区六组居民梁术凡的家里,他热情地领着记者参观自家的粮仓时说。
梁术凡种植的有机大米
梁术凡今年49岁,曾经在外打工的他选择回家继续务农,但与普通农民不同,在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同时,他还购买了旋耕机等农业机械帮种植大户从事农业生产,后来,各自也流转130亩地种粮食,逐渐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返乡创业发展机械耕地
十多年前,梁术凡跟村里年轻人一起选择了外出务工。开始几年人年轻,干什么都有力气,每个月可以挣几千元工钱,他感到非常满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干起活儿来就有些吃力。
“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想到家里还有老人孩子需要自己照顾,我就收拾行李回家。刚开始,我把暂时托付给别人的土地收回来继续种起,打算慢慢寻找新的挣钱路子。”梁术凡说。
在外打工那些年,梁术凡虽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却增长了不少见识,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他看到村里有人规模承包土地发展有机水稻产业,需要雇请劳力耕地时,他立马捕捉到了商机,于是投资购买了旋耕机主动联系业务。
使用机械耕地自然比耕牛耕地省时省力,效率更高。但是当地基本都是梯田,田块小,一块田来回穿梭十来趟就耕完了。再耕下一块田时,只有把机械拆卸下来,才可以搬到田里去,然后把部件重新装好继续耕田。这样有些麻烦,挣的劳务费就不多。
“近几年,政府投资将水泥机耕道修到梯田边,连接每一步梯田,小型农用机械用起来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拆卸后搬上搬下,直接推着旋耕机沿着缓坡就可进入下块田。”梁术凡说,耕作效率提高后,劳务收入也增加了,全年能挣到10万元左右。
租地种植有机水稻
栗子乡三面环水、一面临崖,海拔280米至1428米。这里立体气候明显,光照、雨量、温度适宜,自古盛产优质大米。在此基础上,种植大户通过种植有机水稻,提高了农业效益。
“同样是种植水稻,普通水稻加工的大米每公斤卖7元左右,而有机水稻加工的大米每公斤可卖20元至24元。”梁术凡说。
从2019年开始,梁术凡在继续为种植大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采取租赁的方式,流转周边农户的耕地130亩,尝试种植有机水稻。在此之前,梁术凡向种植大户虚心请教,了解到种植有机水稻与种植普通水稻在施肥、杀虫等田间管理上有明显的区别。
为此,从有机水稻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成熟期全过程,梁术凡都按照有关标准,坚持做到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为确保水稻茁壮生长,他只使用由乡农服中心推广的有机无机复合肥、配方肥、生物肥及自备的农家肥,并采用物理原理杀虫。
“同时,我在稻田里通过养鱼、养鸭,来捕捉稻飞虱、稻黑蝽、稻瘿蚊等害虫,确保种植的水稻绿色无公害,符合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梁术凡说。
当年,梁术凡将稻谷采收晒干加工成大米,经相关部门检测确认,他种植的有机水稻就是绿色生态大米。
在“家门口”共同增收致富
梁术凡每年采收的有机稻谷达5万余公斤,晒干后被他先装进粮仓里。他知道,只有把这些稻谷卖出去才是钱。为此,他购置了加工机械,将稻谷加工成有机大米出售。
“我对市场进行了考察,并充分听取了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在给大米包装时,我分为1公斤、2.5公斤、5公斤等多个档次,尽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梁术凡说。
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梁术凡主动出击,他请来亲戚朋友先品尝有机大米煮的饭,觉得确实比普通大米入嘴后光滑、嚼起来有柔软的感觉,香糯好吃、营养丰富,然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平台销售,逐渐打开了销路。
与此同时,梁术凡积极融入当地直播带货行列销售有机大米,不仅让产品卖得更远,还要卖出更好的价格。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全年生产的有机稻谷可卖出70%左右,剩余部分稻谷,因有加工企业愿意商洽,只要价格合适,就直接批发销售出去。
今后,梁术凡计划与其他种植大户联手,立足栗子大米特色,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培育多个特色品牌,分类建立中高端大米品牌,既能对接普通食堂标准,又能满足市场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
“通过我们的示范带动,让周边其他村组乃至龙河、暨龙、南天湖等乡镇的村民,也加入到有机水稻种植的阵营中来,实现大家在‘家门口’共同增收致富。”梁术凡说。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