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记者 李倩倩
近年来,一种新的水果消费形式——鲜切水果在市场上悄然兴起,并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将新鲜水果洗净、去皮、去核、切分后用保鲜膜或塑料盒包装的产品,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不管是超市,还是水果摊,都能看到鲜切水果。那么,鲜切水果真的新鲜吗?
方便又快捷
鲜切水果受青睐
近日,记者在县城一家水果店看到,水果展示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盒盒鲜切水果,哈密瓜、火龙果等颜色鲜艳的水果被拼接在同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里,让人眼前一亮。
“我是从事会计行业的,每天工作很忙,鲜切水果对我来说太方便了,节省了我不少时间。”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鲜切水果是他们在紧张工作间隙补充维生素的最佳选择。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处理一整个水果,只需花费几分钟购买一份鲜切水果,就能在办公桌前轻松享用。
“店内的鲜切水果都是用新鲜的水果现切现卖的,我们水果盒子是先把不同的水果称了,再算价格,洗好、切好后会立即用保鲜膜密封,顾客买了之后打开包装盒就可以直接食用,方便得很。”水果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好坏难辨
水果品质良莠不齐
记者调查发现,鲜切水果号称“鲜”,但这一“鲜”字却迷雾重重。
当水果被切开的那一刻,它就开始了与时间和环境的抗争。水果切开后,与空气大面积接触,会迅速发生氧化反应,而且氧化还会改变水果的口感,使其变得绵软、失去原本的风味。
“上回在美团上买了一盒鲜切水果,吃了几个才发现,上面的水果是好的,下面的水果就是烂的,还有些水果明显就有被切割的痕迹,感觉是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切了,剩下好的部分装进来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在鲜切水果的售卖过程中,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采购环节选择一些质量不佳或者已经不太新鲜的水果,通过将这些不太新鲜的水果与新鲜水果混合切割,再经过精心包装,让消费者难以辨别。
此外,水果原料的品质也是一个问题。从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中,如果冷链运输或储存条件不达标,水果也很容易变质。在购买时,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外观来判断鲜切水果的新鲜度,但很多时候,表面看似新鲜的鲜切水果,内部可能已经开始变质。另外,不少水果店环境也堪忧,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不戴手套就直接分切水果。
市场监管部门出手
保障消费者舌尖安全
除了消费者购买时需留心外,监管部门又该如何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县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金辉。
“今年3月5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即食鲜切水果经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重庆市地方标准,聚焦原料使用、切分操作、环境卫生、人员健康、贮存展示、标签标识等风险点,并提出技术要求,探索新业态监管模式。”金辉告诉记者,针对即食鲜切水果新业态目前缺乏相关监管规范的实际情况,要求工作人员操作时应佩戴口罩,穿清洁工作服,戴清洁的发网或者工作帽,佩戴一次性手套,手套破损及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不应留长指甲、染指甲和涂抹香水等。
《规范》要求,应以分离或分隔形式设置鲜切操作台(操作区),宜采用隔离性挡板对鲜切操作台(操作区)进行保护,操作台和加工用具在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或消毒。对于原材料的存储,宜根据水果原材料特性设置适宜的贮存温度和时间进行贮存,并对贮存温度和时间进行监控,水果原材料及容器具应与墙壁、地面等保持适当距离,出货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及时清除腐烂、发霉或生虫的水果原材料,避免对其他水果原材料造成污染,产生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还提到,水果切分后,应根据去皮、带皮水果等不同情况,通过立即包装、加膜加盖、放入不锈钢材质容器暂存等方式,选择适宜的温度和环境妥善贮存,避免受到污染,不宜对不同种类的即食鲜切水果搭配贮存。
编后语:
鲜切水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需繁琐处理,打开包装即可食用,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享受水果的需求。同时,商家推出的多样搭配拼盘,增加了选择性。另一方面,问题也不容忽视,鲜切水果价格往往偏高,且存在品质隐患,有的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质量不佳的水果,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和保鲜措施也可能不达标,让消费者在追求便捷时可能面临健康风险。此外,过度包装也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编者认为,鲜切水果的“鲜”不应该只是一个营销噱头,而应该是商家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在购买鲜切水果时,也应擦亮双眼,不要盲目购买。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让消费者真正吃到新鲜、健康的鲜切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