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赋予的瑰宝,
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
它们见证了丰都的沧桑巨变,
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梦想。
近年来,丰都县林业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文脉”,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让古树名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制度引领 夯实古树保护根基
在晨光初照的武平镇峰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罗敬明,身兼林长之职,手持记录本,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开始了他的古树巡视工作。
“自从县林业局开始重视保护这些古树开始,我们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并且对古树进行病虫害防治。现在它们越长越好,有些苍老的树已经泛新绿了。”罗敬明说。
据悉,自2018年来,我县认真落实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在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长江主要支流两岸实施重要支流植被恢复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林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古树名木在植被恢复中得到妥善保护。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889 株古树(一级古树32株,二级古树118株,三级古树739 株)进入国家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
县林业局生态发展科工作人员陈建介绍,县林业局以制度为引领,推行林长制,进行清单式管理,登记造册后定期开展管护,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古树保护新体系。同时,根据古树的分布情况和保护需求,明确管护责任人的职责,实现古树“老有所养”。
“我们还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开展了古树名录科普宣传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保护方法等知识。同时,我们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陈建说。
设施强化 打造古树生长新环境
在暨龙镇白果村,矗立着两棵历尽沧桑的银杏树,一棵已满700载春秋,另一棵亦达500岁高龄。两者相隔不过数米,为保护这自然之瑰宝免受雷电侵扰,县林业局为它们架设了避雷针,使其安然度过雷雨交加的天气。
同时,县林业局在古树周边设置了醒目的警示标识。这些标识包括警示牌、宣传栏和标语等,不仅提醒过往行人注意保护古树名木,还展示了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截至目前,全县共竖立警示标牌 889块,安装避雷设施2处,查处安全隐患40 余处,并及时整改完成。
此外,县林业局还注重改善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组织专业队伍对古树周边的土壤、水源和植被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通过实地走访和检测,我们发现许多古树因土壤贫瘠而生长不良。因此,我们采取了土壤改良和施肥、除草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古树的生长环境。”陈建说。
多措并举 推动古树复壮焕新颜
走进都督乡都督社区居委会的施家阡,一棵古老而高大的小叶黄杨树巍然矗立,枝繁叶茂。然而,在去年5月份,这棵树还处于树干腐烂,叶片、叶面及枝梢布满黑色小霉斑的困境。
“我们通过清理周边环境、加固树体支撑、修剪枝条、实施防腐处理、彻底清腐并保护树干、检查并优化根系状况等多种方式,采用多种药剂结合物理手段,细致入微地照料古树的每一寸肌肤,力求最小创伤,促进古树焕发新生,同时细心维护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它才恢复了如今的状态。”陈建说。
据了解,面对古树日益衰老的现状,县林业局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古树复壮工作。由县林业局林业高级工程师杨红文、黄邦华,根据古树的生长状况、受损程度和保护需求等因素,制订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及古树复壮方案。针对树体老化、病虫危害以及枯枝断裂等问题,利用树洞修补、支撑加固、防腐固化、松土培土等手段对问题古树进行抢救保护,并清理枝条、刷白树干,清除树干苔藓及附着物,进一步有效复壮,“对症下药”解决部分古树生长衰弱、长势不良等问题。“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 47.3 万余元,复壮古树35株。
在古树复壮工作中,县林业局还注重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保护效果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及时了解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和保护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保护措施和方法。
“未来,我们计划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致力于打造一个智能化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将全方位、多角度地监测古树的生长状况与健康情况,确保每一棵古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让古老的生命在科技的守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陈建说。
记 者:李 巧(实习)
编 辑:李玉婷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