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付款方式——先用后付,不知何时悄然出现在了网购付款的第一选项里,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点击选项,就可以完成0元下单,整个过程既不需要刷脸,也不需要输入密码。这种看似便捷的购物方式,实则暗藏着诸多风险。
“先用后付”悄然成为付款首选
“双十一的时候,为了买东西方便,我就开通了免密支付,结果我的孩子拿去乱买东西,还充了游戏币,我觉得很不安全。”市民孙女士说。
近日,孙女士发现家里的快递突然增多,银行卡里的钱也莫名其妙被扣。原来都是自己家熊孩子不小心使用了“先用后付”支付功能网购造成的。
“自从无意间开通‘先用后付’后,购买商品时,页面底部都会显示‘0元下单,确认收货后再付钱’的字样,点击按钮之后,在不输入密码的情况下,一步就完成了购买操作,整个过程仅需数秒。”苏女士说。
据了解,“先用后付”是指满足条件的用户在购物时可以先0元下单,待确认收货后再付款。“先用后付”这类功能,因为被系统默认为首选支付方式,所以开通的时候很方便,甚至有些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开通了这项功能,不过关闭这项功能的时候却有点难,甚至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麻烦。
“上一次我买一个东西,然后就开通了一个‘先用后付’,现在我买东西它就是默认的那个‘先用后付’,后来我想把它关了,又不知道在哪里关。”市民代女士无奈地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对网络消费并不熟练的中老年消费者,误以为这是一种网络平台的产品试用推广,直到点击确认收获按钮后,接到突如其来的扣款通知,才发现这项功能已经“掏空”了自己的腰包。
“我在拼多多看的商品,以为它是不要钱的,结果买了很多东西拿回来,最后还是要付钱,原来是0元付(先用后付),我又搞不懂这些,我就把软件卸了,把东西退了。”今年63岁的邓大爷说。
记者登录各平台发现,消费者如要关掉“先用后付”功能,一般要进“我的”再点击“设置”,找到类似“支付”或“钱包”选项后才能关闭。记者下单后立即尝试关闭该功能,系统会提示“存在履约中的订单暂无法关闭”,只能等待全部订单收货或售后结束,且在此期间不再下新单,才能关闭该功能。
带来便利的同时暗藏风险
针对“先用后付”,先享后付等零元下单模式,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这种模式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风险。消费者在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需谨慎对待,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先用后付”模式允许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先体验后付款,通常与个人信用体系相挂钩。消费者无需预先支付款项,在一定期限内满意后再进行支付。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便捷,实则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部分消费者可能在未充分了解相关规则和条款的情况下,盲目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导致后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的开通使用协议,全面了解服务内容和流程,特别是关于逾期还款、费用计算、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条款。同时,要仔细核对个人信息和支付账户,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误操作而开通此项功能,导致不必要的消费和增加还款压力。”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王勋说。
“先用后付”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由于付款环节后置,消费者在购物时可能更容易忽略自身的实际消费能力和需求,从而购买过多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增加个人经济压力和债务风险。
此外,在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先用后付”模式也可能存在隐患。消费者若在使用商品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可能会面临退换货流程繁琐、商家推诿责任等情况,而此时若已接近付款期限,消费者可能会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
“消费者要定期查看账户和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交易行为,确保账户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消费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合理规划消费,避免因冲动消费而带来的付款压力。”王勋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先用后付”模式,其实类似于信用卡交易机制,如果发生消费者没有及时支付或者没有支付的情况,就会导致消费者的信用受损。
“消费者可以设定还款提醒,确保按时还款,避免因逾期付款而产生额外费用和信用风险。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要将敏感信息泄露给不明身份的人员,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或滥用。”王勋说。(本报记者)
短评
“先用后付”关闭也应无障碍
“先用后付”本是消费便利化浪潮中的创新之举,初衷为提升购物体验与支付效率。然而,如今其“开通容易关闭难”的现状却饱受诟病。
开通时的轻松便捷,只需简单操作与几步确认,在手机屏幕方寸之间瞬间完成,看似科技进步带来的贴心服务。但当消费者因安全考量、消费习惯改变或其他缘由想要关闭时,却仿佛陷入迷宫。这种失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与消费安全感,也暴露了相关企业在服务设计上的短视与功利。只图吸引用户开通时的一时之利,却忽视后续服务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相关企业当以用户为中心,迅速整改优化,让关闭流程如同开通般顺畅高效,监管部门亦需及时出手,制定明确规范细则,以法治之力约束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