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1年持续努力,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绘乡村繁荣,创造了无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包鸾“丰收馆”
丰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实现“蜕变”,持续推进基层自治酝酿“渐变”,巧妙运用善治见证“新变”。如今的丰都还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聚焦整治 人居环境变优美
农村生活污水是造成人居环境污染的最大痼疾,极易导致淤积和腐败异味飘散,进而形成黑臭水体并进一步扩大污染。
今年6月,青龙乡太平场社区居民反映,在青龙乡太平场社区2组马二街后沟渠出现黑臭水体,散发出难闻的腐败气味。当地规建环保岗闻讯立即派遣人员到现场详细排查。经过判断,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主要为游沉井堵塞,管网破损引起污水溢流。
确定问题症结后,太平场社区及时采取措施,派人手,挖沟渠,清淤积,修新设,对该黑臭水进行全面整治,最终在今年10月完成治理。经过整治后,太平场社区的沟渠异味淤塞不再,还给了社区一泓绿叶掩映下的潺潺清水。
改造后的人民水库观景亭
近年来,丰都借助“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机遇,投资近20亿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精细化排查乡镇场镇市政管网508公里,新建、改造28个乡镇场镇雨污管网193公里,整治雨污混接点635处、破损渗漏1136处,达标(提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场共28座,基本消除场镇黑臭水体。
除了生活污水整治,我县还从生活垃圾治理、村庄清洁和“农村厕所改革”三个方面直击整治要害,实现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净、整、优”的蜕变。
种满银杏树的武平镇新街
“今年我们在乡镇已配置生活垃圾运输车辆133台、垃圾箱2364个、垃圾桶2.1万个,使垃圾收运能力大幅提升。”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科科长张茂龙说。
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8座,设置四分类垃圾收集点2032个,其中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点150余个。丰都乡镇整体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500余名,行政村保洁员2108名,农村保洁队伍基本完善。
鼓励自治 村镇院落建和美
一直以来,丰都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进一步突显农村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参与基层自治,自发处理村内院里力所能及的事务,从而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为乡村和美书写新篇。
今年五月,保合镇盖灵庙村高尚湾院落的老人们萌生了一个想法,在院子的地坝上建造一个可以休息和聊天,还可以供孩子和老人活动娱乐的纳凉点。
刘政文作为院里组织修建地坝纳凉点的带头人,承担了修建纳凉点的主要费用。
“当时还联系了两个院里面的人,一起把这个纳凉点搭起来。”刘政文说,在筹备修建计划的时候,院民们又通过聚在一起开院坝会,决定了器材安装的位置和材料等问题。
和美院落高尚湾“院坝会
如今开院坝会时,大家都在亭子里面围坐一团,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从组织协商再到筹备材料,最后到凉亭和运动器材安装完毕,整个过程只用了两个月。”保合镇党委宣传委员冯纲说。
高尚湾院民自主安装纳凉点
走进董家镇水巷子社区卢家林院落,铺设的石板路错落有致,四周意境幽微,青草茵茵入眼,香花芳馨可嗅,新修的房屋明净齐整,装点的景致饶有兴致……这都得益于卢家林发挥院落自治优势,利用“功德银行”积分制度,发动此院落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捐款,再组织在家群众出工出力,最终实现了卢家林院落的美丽蜕变。
整治后的卢家林院落风景
“院落环境变好后,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舒适,群众矛盾也减少了很多,大家也能自觉维护这种和谐环境和氛围。”董家镇镇党委组织委员胡妍说。今年,卢家林院落还被评选为丰都县“十佳和美院落”之一。
运用善治 乡土风貌扬秀美
“飞鸾稻香·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位于飞仙洞村,如今已是一个可供旅游观赏的好去处。在示范片的“飞鸾稻香居”里,充满现代元素的建筑美轮美奂,被田园式的乡间篱笆围绕着。从上层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入眼的冬阳洒满了远处的稻田,交错的阡陌隔开了美丽的金色,游客们正在里面悠闲散步,享受着自己周末的恬静。
“飞鸾稻香居”稻田步道美景
以“美化、绿化、亮化”突出善治, “飞鸾稻香·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共完成60户农房及其附属院落的整治提升。并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打造出“乐居型”农房10户,以提供旅游服务,新增消防设施28套、新增路灯照明20盏、入口标识1处、车位40个,为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谋篇布局,从而推进了乡村旅游集聚村建设。
“飞鸾稻香”巴蜀美丽庭院
“目前,当地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3家,并让18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包鸾镇党委宣传委员蒲涵修说,通过飞仙洞村“飞鸾稻香·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的建设,当地实现了闲置农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农耕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三改”,将农村闲置资源转型改造,让人员身份转变,为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增效。
记 者:田恒毅(实习)
编 辑:李玉婷 夏朝燕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