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为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做细应急管理“神经末梢”,助力应急体系形成“横纵协调、内外联动”。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小流域山洪地灾风险预警和管控应用场景,以数智化手段为支撑,构建起高效、精准、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实防护墙。
前端感知 山洪提前发现
我县内多山地丘陵,小流域众多,每年汛期。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成为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隐患,传统的灾害预警和管控方式存在信息滞后、响应不及时、精确度不够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应急管理的需求。
自2021年起,为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突发、频发的新形势,我县开展智慧水利建设探索,以中小河流防洪场景为载体,逐步打造了“中小河流防洪智能调度场景”,采用数字孪生和水动力模型技术,同步接入电站、雨量监测、水位监测及视频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30余处,将重点河段监控接入场景,实时掌控上下游雨量变化及现场情况,实现了对河流的全方位、实时化、准确化和公开化管理,确保信息及时、准确。
此外,通过汇集县应急管理局及沿途乡镇应急救援力量及物资坐标5处、各类应急物资37500余件,并从历史气象、水文数据,以及风险普查成果中提取关键信息,引入灾害链数字模型算法,提前预测灾害风险和发生概率。
7月8日,市水利局关于针对部分区县启动水旱灾害防御IV级应急响应。
为应对汛情,我县水利局严格落实市水利局要求,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讯顺畅,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汛情变化,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7月10日至11日,许明寺镇遭受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456.2毫米,超过历史极值,培观村在这次强降雨天气中出现五个地灾点,多家农户房屋出现开裂、沉降……
罗正荣家的自建房位于地灾点,强降雨时,房屋不仅有了裂缝且呈现倾斜之势,好在村委会提前接到了通知,有序组织村民进行转移撤离。
“平常遇见暴雨天气,大家都会早早休息,如果不是政府通知我们提前撤离,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培观村村民罗正荣依然心有余悸。
“7月9日,我镇按照市水利局要求,充分考虑降雨落区和强度的不确定性,灾前对全镇灾害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全面排查,清单制、台账式管理排查出的风险点,为打赢防汛抗灾攻坚战打下了良好基础。”许明寺镇党委书记秦挺说。
集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和救援于一体的小流域山洪地灾风险预警和管控应用场景,提升了水文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服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县山洪地灾由“治”到“智”整体跃升。
数字孪生 下好先手棋
近年来,县水利局以市水利局“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为目标,积极按照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构架思路,借助“数字重庆”建设契机,整合数字资源,强调数字赋能,以“智”治水打造水利数字化样板。通过搭建水域管控“一张图”,迭代升级我县智慧河长综合信息平台应用场景,以“智慧﹢”模式深化业务功能,集成209处水库、雨量站等前端感知设备,打造“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治水格局。
“在7.11强降雨天气中,凌晨两点,飞龙水电站水库自动水位监测计监测到坝前水位迅速上涨至402米,同时自动雨量站监测到6小时降雨量达163.5毫米,此外,我们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上游来水量异常,下游仁沙水文站水位从188.5米迅速上涨至192.4米。面对当时雨情,我们结合天气预报情况和上游忠县水位数据判断渠溪河水位还会持续上涨,立即通过值班室通知下游许明寺、三元、仁沙等5个乡镇迅速转移群众4158人。”县水利局水利水电科科长代建国说。
为探索汛期“AI智能”治水,县水利局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开发水文模型,还原龙河流域的河道、岸边、桥梁等12公里,优化算法10余次,建立洪水预测系统,以“AI模拟”替代“人工计算”,实现智能化监管。同时,将“四乱”问题等应用场景接入城市运行中心,纵向贯通智慧河长,横向联动社会公众,实现河道监管全覆盖,累计处置事件16个,发动公众护水247人次,问题解决率100%,持续助力市级幸福河建设,推动幸福河湖智慧监管。
此外,按照市水利局三级治理中心要求,目前,我县通过基层联动、数据驱动,乡镇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通过乡镇基层治理中心维护更新沿河房屋及常住人口等基础性、关键性数据,场景通过对数据计算与研判将生成的结果推送至县城运中心,城运中心将场景生产的结果作为事件派发,实现全流程闭环处置。
通过集成化分级场景打造,对流域80余处房屋、10余处桥梁设施进行风险等级网格划分,实现网格化管理。同时,调度人员在未具备充分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实时情况进行研判,实现一图分析形成研判报告,确保了防洪调度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推动事件处置“一屏览”。
叫醒叫应 预警达一线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县严格按照市应急局“一轮过程、一会调度、一文部署”要求,第一时间把雨情、水情信息发布到各级责任人;在转移救援方面,落实预警叫应责任,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各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应对暴雨灾害的各项工作要求,迅速行动、强化部署。
7月10日夜晚,我县持续特大暴雨达到319毫米,董家镇三仙湖村飞龙水库的水位持续上升,县防汛救灾指挥部迅速研判形势分析,溢坝风险较高,当即指示利用应急广播通知水库下游三元镇、仁沙镇的1800余户村民马上撤离。
下游各镇、村应急广播管理员在收到指令的3分钟内赶到了播音室,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飞龙水库下游沿线的村民全部在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据悉,此次预警工作中,仁沙镇调度了全镇范围内182个应急广播接收终端,播放防灾减灾信息2300余次。
通过预警叫应反馈机制,利用应急广播、短信推送等多种途径,让山洪预警信息直达责任人和社会公众,确保叫得醒、叫得应、有反馈,有效打通山洪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
动态预案 全过程协同
我县创新“平台贯通+精准管理+业务协同”新模式,综合集成气象、水文、水位等多源信息,有效衔接至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础性、关键性数据均由网格责任人日常巡查更新,通过对数据计算与研判,符合条件的输出结果将被作为事件派发,形成“预警—研判—触发—处置”全链条闭环,推动处置效能持续提升,实现减环节、缩流程、压时限、增效率。
系统根据研判报告自动生成转移预案,通过县级治理中心统一调度指挥推送到有关单位、基层智治平台。基层智治平台将任务分拨至平安法治岗,相关部门、镇街、网格责任人,确保各级责任人知晓率100%并按照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线下组织转移撤离,有效提升了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避险转移时间。
6月24日10时许,我县兴义镇天水村雷教滑坡GNSS监测设备发出告警信息,我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立即派出地环站工作人员会同107地质队驻守地质队员、兴义镇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赶赴现场调查踏勘。
县应急管理局(县地指办)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在县应急局指导下,我们紧急撤离滑坡影响区居民1户3人,封闭滑坡前缘乡村道路60米,道路左右两侧设置警示标识,安排专人值守,禁止车辆与行人通行。”兴义镇党委书记徐永庆说,
县规资局驻守地质工程师现场指导、协助兴义镇人民政府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志。县应急严格落实市安委强化防灾避险宣传要求,加大力度对滑坡体及周边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督促县规资局继续加强滑坡巡查监测,密切关注滑坡变形情况。全程跟踪督导兴义镇人民政府出资为避险撤离的1户3人租房安置,将附属设施、养殖场等价值30余万元的财产全面转移,并对警戒区范围全面封控,切实杜绝人员回流。
“27日凌晨,在暴雨的影响下雷教滑坡发生垮塌,垮塌方量共计3000余方,乡村道路堆积约1500方。”天水村支部书记秦宗福回忆道,所幸人员避险转移及时,雷教滑坡垮塌未造成人员伤亡。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中小河流防洪智能调度场景数字化大模型智能研判,精确测算淹没区范围,通过数字赋能场景打造将洪水研判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5分钟,事件处置效率大大提升。”县应急局党委书记周登昌说。
记 者:江忱菊(实习)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王 洁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