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陈治同/图
记者 李倩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大街小巷、商场超市,甚至是网络平台上,都能看到“扫一扫领礼物”的活动,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诱惑与风险?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诱惑无处不在
走在繁华的商业街,或是热闹的商场里,总能频繁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旁边摆放着各种吸引人的礼物,从可爱的毛绒玩具到实用的生活用品,再到精致的文具,应有尽有,而吸引人们驻足的关键,便是那醒目的“扫一扫领礼物”标识。这些礼物对于过往的行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快来扫一扫,免费送娃娃。”在县城宏声商业广场,一个摊位前摆放着精美的玩偶,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一个特定的公众号,就能免费领取。
“我要这个娃娃可以不?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免费领吗?”“我也来扫一个,拿回去给孩子耍”“扫哪点,我也要一个”……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只需轻松动动手指,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获得一份看似不错的礼物。
类似的场景在学校周边、公园里面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也屡见不鲜,礼物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这种“扫一扫领礼物”的活动形式多样,有的是商家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的是公众号为了增加粉丝量,还有的是一些不明来源的组织或个人,以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吸引人们扫码。
隐患悄然滋生
很多人在扫码领礼物的过程中,注意力都在这些精美的礼品上,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
市民张先生是一名年轻的上班族,一天在下班途中,他看到一个摊位前围了很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一个公众号,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个时尚的手机壳。
“我才买的华为P70,只买了手机,还没来得及买手机壳,我看到他那里可以扫码免费领,所以就试了一下。”张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扫码后他如愿免费得到了一个手机壳,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先生开始频繁接到各种推销电话和短信,内容涉及保险、房产、贷款等多个领域。
“自从扫码以后,天天都要接到很多骚扰电话,有贷款的,有卖房子的,还有搞装修的,最多的时候一天接了30多个电话,好烦哦,早晓得不该去贪便宜扫他那个码哦。”被骚扰电话轰炸后,张先生感到非常困惑和烦恼,他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在扫码过程中被泄露了。经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这个公众号并没有明确的运营主体信息,而且所推送的内容也大多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广告和营销信息。张先生后悔不已,为了一个小小的手机壳,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
拒绝诱惑提高警惕
“面对‘扫一扫领礼物’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尤其是那些在路边、公共场所随意张贴的二维码。在扫描之前,要仔细观察二维码的来源和周围环境,如果觉得可疑,最好不要冒险扫码。”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教导员高薇提醒。
在“扫一扫领礼物”的过程中,用户往往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以完成注册或关注等操作。然而,这些信息很可能被不法分子收集和利用,将这些个人信息出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导致用户遭受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频繁轰炸,甚至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在扫码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填写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如果扫码后需要注册账号或提供个人信息,要确保该平台或商家的合法性和信誉度。同时,要注意查看隐私政策,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将如何被使用和保护。”高薇说。
编后语:
“扫一扫领礼物”在当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和现象,其诱惑性不言而喻。从表面上看,轻松一扫就能获得一份礼物,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看似美好的诱惑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和隐患。首先,个人信息泄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恶意软件植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可能陷入诈骗陷阱,以礼物为诱饵,诱导消费者支付各种费用,最终却落得财物两空。
因此,面对“扫一扫领礼物”的诱惑,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