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代小勇辅导孩子作业
记者 王阳
仁沙镇中心校渠溪教学点教师代小勇,“一家两代三兄妹”辗转并驻守山村的5所村小,培养出了300多名大学生。先后获得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育突出贡献奖、五好家庭等荣誉。
每天背着装干柴块的“背篓”到校
代小勇的父亲在60年代经过生产大队推荐参加考试成为乡村教师,父亲每天背篓里装着干柴块和作业本往返家里和学校。尤其看到父亲教的学生捧回一张张升学通知书时的幸福喜悦,代小勇的心中也种下了要当一名乡村教师的种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代小勇和弟弟、妹妹相继都当了教师。“代家三兄妹”的故事成了村里教育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当一两天乡村教师不难,难的是扎根乡村一辈子。1991年,代小勇毕业于丰都第三中学,毕业后在仁沙镇渠溪小学田家沟村小上课,他依然每天背着背篓,装的是中午为学生热饭菜的干柴块、批改的作业本。
几年后,村里给学校指了一个“新校舍”,可只有三间瓦房。代小勇带头将3个月的工资180元捐出来买回黑板、锅碗等,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挑水泥、抬石头、碾操场、砌围墙,晒黑了脸皮,磨破了手皮,九月如期开学时,招收了3个班57名村里娃。
代小勇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钉”在哪里。32年来,代小勇先后在仁沙镇的新庙小学、余家坪村小、古佛村小等5所村小任教。当时交通不便,他每天要步行2个多小时到学校,最近的村小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但他都坚持八点之前到校。曾因雨天路滑摔下山坡,两次造成骨折,每年穿破胶鞋3双。每遇暴雨涨水,他还要把经过水渠的学生护送到家后才安心回家,到家时常是万家灯火、一片蛙声、数点星光。
“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热情支撑着他32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一线。
“倒贴”肥猪也不让孩子失学
从教以来,只要学生有困难,代小勇都热情相助。彭丽(化名)八岁了还在家打猪草,养父母根本没打算送她上学。
代小勇知道情况后,多次到家动员,养父母勉强答应她上学,前提是不交一分学费。代小勇自己掏钱供彭丽读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毕业。身为代课教师,工资很低,为此他把家里每年喂的肥猪卖了资助学生上学。
32年来,代小勇资助了2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为了转变乡亲们的教育观念,实现“一人读书、改变一家”,他双脚沾满泥土,走访800多户村民,行程2.3万公里,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深入讲解家庭教育、孩子入学的重要性,让42名失学孩子从田园回到了校园。
“代老师就是我的恩人,当时不是他,我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我一定不会让代老师失望,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做贡献。”代小勇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余乐说。
慷慨解囊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尤其农村“一老一小”问题突出。代小勇所教班级的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爷爷奶奶不会管等问题一直揪着代小勇的心。
“我们为什么要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才想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代小勇对孩子心理教育十分重视,为了孩子从小能接受更好的心理教育,自费2.3万元购买心理健康、性教育等书籍深入自学,主动参与县级主管部门组织的青少年性教育课程,覆盖幼小初高4学段34学时。
代小勇一直致力于校家社合力共育,让学生享受校家社三份关爱。他带头参加当地家庭教育互助会志愿服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收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活动意愿,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创新开设兴趣爱好、非遗传承等拓展课堂600多节,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女童以及有不良行为、心理困境、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群体实行一对一帮带,让孩子健康成长。
“代老师很关心我们心理健康,平时很细心观察我们的情绪状况,发现不对就会主动找我们聊天,久而久之,我们心里有什么也会主动向代老师倾诉,代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大家都很感激他。”学生彭渝轩说。
代小勇用自己32年教龄生动诠释着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守,挚爱乡村里的教育事业,深爱山村里的每个孩子,尽最大努力让他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记者手记:
代小勇只是我县扎根在乡村优秀教师的一个缩影,在我县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简陋的教学环境并没有阻挡老师们的热情与执着。他们在这里,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孩子们的梦想,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老师们从不抱怨,想尽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制道具,开展特色课程,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们,他们是乡村教育的脊梁,是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赞扬,让我们向这些默默耕耘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