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记者 李曾真 实习记者 江忱菊
何洛(1911-1992),笔名何鸣心,男,汉族。丰都早期共产党员、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教育家、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名誉系主任。
何洛(右一)指导青年教师
何洛作为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教育家、翻译家。在其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勇敢战斗、倾心教育、巨笔如椽。他坚贞不渝地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勇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展开斗争,为坚持马列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为培养党的革命文艺干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付出诸多心血。
革命春风拂幼蕾 斗争精神育新苗
1911年9月21日,何洛出生在丰都县一户名门望族,从小对于阶级压迫、贫富不均深恶痛绝。在县里旧制高小就读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前往绸布店查烧日货,并以高小学生名义共同发出“快邮代电”反对四川军阀的苛捐杂税。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就读时,又逢“五卅惨案”发生,在群众大会上听到著名革命家萧楚女激奋人心的演说后当即参加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英帝国主义在上海枪杀工人顾正红和大学生何炳彝等。因此,从美帝所属教会学校转学到中国人创办的上海浦东中学高中。
何洛在自述中写到:“当‘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屠杀共产党人、起义的工农和进步青年群众时,利用暑假期间回本县,与潜返丰都的几位共产党员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他们邀我出面充当俱乐部主任,并兼任石印小报以略带灰色名称的《快乐之神》主编。随后又在共产党人领导之下,想打入团练局掌握武装未果。”
1928年春,亲戚和教育局的补助加上家庭筹款,何洛前往日本东京,先习日语,秋入早稻田大学经济专业学习。
为纪念济南惨案,反对日军暴行,在东京中日朝等共产党领导之下,何洛参加了银座示威活动,向大众散发传单,幸而逃脱日警的当场追捕。后来,又参加了王炳南、王大乾等陕西同志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由于领导人被捕,王炳南去德国,何洛开始翻译日本印刷工人作家德永直的小说。后被国民党检查人员勒令毁版。住所也曾被日探搜查过,并在巢鸭拘留所审问近一个月,因无共产党证据和口供乃得释放。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洛毅然参加留日学生归国代表团,回国后要求国民党政府驻日使馆“下旗归国,对日宣战”。1932年上半年,何洛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即成为职业革命者而转入地下工作,同年加入左翼文艺研究组织,调至法南区区委宣传部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何洛和宣传部长邓拓均被捕。同年冬至1933年初,由看守所押解到南京宪兵司令部,被判处无期徒刑,送中央军人监狱。
1937年,何洛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不久又调至马列学院编译部任日文翻译组组长,尔后到鲁迅文学院总支从事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到解放战争结束,他一直战斗在革命文化战线上,先后任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主任、华北大学二部二分部主任。期间,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党、政、军培养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宣传文艺人才。
文艺教育摆渡者 笔耕不辍做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洛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语言文学系主任,全国马列经典文艺理论研究会第一至五届副会长,北京市文艺学会第一至四届会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的30多年中,他始终满怀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办好以文论为主要特色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期望,兢兢业业地工作,与何其芳始创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奠定了中文系的发展基础。同时,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讲授“文学概论”和“马列文论”等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倍加关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供方法上的示范,带头撰写学习《讲话》体会,并在《讲话》中发表《革命文艺的康庄大道》等重要长篇论文。
1984年起,何洛因年事高,改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名誉主任,参加校务委员会工作。但他仍关心语言文学系的发展,特别关心系里的学科建设和中青年教师成长,强调学科发展和教学研究要以马列主义为导向,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弃。
何洛的一生致力于教学工作、理论研究及写作,无数心血凝结成为他的众多著作。新中国成立前,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坚持教学与写作并举,不仅撰写了诸多文艺理论、特写、散文、剧评、杂文和《易卜生在中国》等极具影响的学术论文著述,而且创作了揭露通敌的地主恶霸的讽刺性独幕剧《接皇军》。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他同时兼顾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参加学术界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80年代初,出版专著《实践美学》等学术著作,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何洛专注于文艺理论,著有文艺性传记《李凤莲》,译有日本作家德永直著的《没有太阳的街》,主编有《实践与美学》等。直到1992年逝世前半年,他仍笔耕不辍,发表了抒怀言志的诗章《潮声集》。
1992年,何洛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