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镇乡街风采 > 详情
记者 王阳
产业带动才能真正让村民稳定持续增收。今年来,江池镇创新打造社区工坊,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稳定了村民收入,还促进了基层治理,大大提高了乡风文明程度。
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日,在江池镇江洋社区工坊工作车间里,一排排整齐的工作台依次摆放,工人们正专注地忙碌着手中的活计。有的工人正熟练地裁剪着伞布,锋利的剪刀在他们手中灵活地舞动,发出有节奏的“咔嚓”声,每一块伞布都被裁剪得精准而整齐。在组装区,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伞骨一根根插入伞布中,动作娴熟而敏捷。他们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旁边的工人则迅速地将伞骨固定好,拧紧螺丝,确保雨伞的结构牢固。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劳动交响曲。
今年5月,江池镇围绕手工加工,在场镇分别建成3个社区工坊,辐射全镇10个村居,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
“我们工坊主要是进行雨伞加工,工人有20余人。工人的薪酬是采取计件的方式计算发放的,多劳多得,平均每人每月能挣1000元至3000元。”江池镇社区作坊负责人胡建说。
有了产业的落户,让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的梦想,不用外出就能挣钱,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以前我在市外务工,但一直想回家。如今,这一愿望终于得已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还能和家人在一起。”江洋社区居民冉秋峡说。
小手工促进基层治理
除了工作车间,在社区的街道两旁,也有不少村民坐在小凳上,进行雨伞加工工作。
“我们是社区工坊建立了产业扶持、就业促进、风险防范三项机制,采取‘工坊集中+居家分散’的加工方式,促进小手工能生长、可持续,形成‘三点十线’小手工加工布局。”江池镇党委书记何虹桦说,以前,该社区没有产业,很多门面就变成了热闹的棋牌馆,社区居民闲来无事就变成了“打牌人”。他们在社区打造工坊后,这一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热闹的棋牌馆变成热火朝天的手工坊,闲来无事的“打牌人”变成勤勤恳恳的“打工人”,冷冷清清的“农家户”变成热热闹闹的“加工厂”,乡风文明程度获得极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社区工坊的建立有效破解了务工务农冲突的问题,居家或集中加工,忙时干农活,闲时搞手工,务工务农两不误。
“现在我们社区有了产业,大家坐在一起放下了手中的棋牌,拾起工具加入到雨伞加工的行列当中,不仅时间自由,还一点都不耽误干农活和照顾家庭。”江洋社区居民刘春梅说。
记者手记:
江池镇通过创新打造社区工坊,小小的加工产业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弱劳力就业难”问题,共有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约500人从事小手工。破解了“收入不稳返贫”问题,有脱贫户、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240人从事手工,从事手工业的居民,预计年收入9000元至30000元,高于8300元监测线,有效稳收入防返贫。还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小手工促进基层治理,治赌博风和懒汉风,“棋牌馆”变“手工坊”,“打牌人”变“打工人”。由此可见,发展产业能带来诸多好处,记者建议各乡镇(街道)应加大村居的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实际招商,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流入,使村居更加繁荣,居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