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丰都 > 详情
龙河流域
思源水库
龙河智慧河长(丰都段)平台
无人机巡视河流
三建乡绿春坝村水质清澈
硝厂沟水库
梨子库水坪 曾斌 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县水利事业从初步探索迈向了现代水利的全新阶段。近年来,我县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日益坚固,河长制全面落实,水利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共同织就了一幅民生福祉与社会经济并进的美好图景。
水利建设跨越发展 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我县河流纵横,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超过1050毫米,但遗憾的是,降水分布不均,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且地理位置处于川东地区的伏旱核心地带,这些因素导致了在1949年之前,我县频繁遭受干旱侵袭。
据资料记载,1949年以前,全县仅有山坪塘939口,可蓄水 244.77 万方,可灌田 14635 亩。常流堰 161 条,引水量1148.79 万方,可灌田 10698 亩。岁月侵蚀之下,塘堰渐显颓态,淤塞坍塌,山坪塘昼映日辉,夜揽月色,却难蓄涓滴;堰渠亦梗阻不通,昔日水利之便,多沦为虚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用水难题,我县加快了水利设施的建设步伐。1954年8月,三合乡动工修建了丰都第一座山湾塘,次年2月竣工;此后,全县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位于社坛镇的苦竹沟水库,是丰都80年代前蓄水量最大的一座水库,于1974年12月动工,1978年9月竣工,总库容720万方,灌溉农田7000多亩,至今仍造福着当地百姓。
据了解,截至2023年年末,我县共拥有水库117座,其中包括已建成的112座和新建但尚未竣工验收的5座,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8座。这些水库中,大型水库有1座,即石板水电站水库;中型水库则有4座,分别是蒋家沟水库、弹子台水库、梨子坪水库和龙兴坝水库。此外,小(Ⅰ)型水库共有22座,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2座;小(Ⅱ)型水库的数量更是达到了92座,比2019年增加了6座。全县水库的总库容达到了25280.91万立方米,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1468.91万立方米。同时,我县的山坪塘数量也显著增加,总数达到了7753座,比2019年增加了3152座,其库容总量也达到了1150万立方米。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无疑为我县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2024年以来,全县坚持“水网为纲、项目为王”,一旬一调度建设进度,新开工蔡家沟水库、包鸾产业提升工程等项目52个,竣工投用吕家沟水库、都督乡场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17个。仅前三季度便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1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完成投资额度创历年同期新高。
当前,思源水库(原茶沟子水库)是水利部定点帮扶重庆市“18个重点贫困乡镇”的重要饮水工程正热火朝天地修建。据水利局工作人员蔡学琴说,建成后将彻底解决三建乡家坝村、绿春坝村、夜力坪村、石龙门村、蔡森坝村、双鹰坝村和南天湖镇厂天坝村0.7万农村人口、8.5万头牲畜和1.09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的跨越
回望过去,我县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极为有限。那时的丰都,缺乏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现代化的防汛设施,面对水旱灾害,往往是被动应对,难以做到未雨绸缪。一旦暴雨或干旱来袭,常常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以前遇到水灾或者旱灾,只能靠着人去一个个地通知。消息传得慢,大家行动起来的效率就低了。”退休多年的防办主任魏书华说。
2021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全县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突发、频发的新形势,县水利部门打造了“中小河流防洪智能调度场景”,通过接入电站、雨量监测、水位监测等前端感知设备30处,实现了对灾害的实时监控和精准预警。
在2024年“7.11”特大暴雨袭击中,这套智能调度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化解了飞龙水库漫坝险情,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同时,在伏旱期间,我县也投入抗旱设备28台(套),组织运水111车次,及时解决了1000余人用水问题,未出现整村连片缺水现象。
今年,我县首次与石柱县达成了龙河流域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龙河流域水库调度、应急互联互助、联动抗洪抢险等工作。在入夏后石板水水库入库流量一度达1200方/秒的防洪危机中,联防联控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化解了险情。
“以前,我们总是被动地等待灾害的到来,而现在,我们有了主动出击的勇气和实力。”县水利局水利水电科科长代建国说。
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应急准备和抢险能力,我县水利部门组建了16个工作小组,对各乡镇(街道)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检查。同时,我县注重蓄水保水,当前63座供水水库蓄水量占应蓄水量的67.86%,特别关注关键水库的蓄水时机,以平衡防汛与抗旱需求。科学调配水资源,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统筹城乡用水需求,确保各类用水得到满足。
如今,我县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已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河长制智慧升级 数字治河护绿水
自2017年河长制在我县正式实施以来,我县的河流治理工作便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让破坏河流生态的行为得到惩处,我县持续推进‘河长+检察长’机制,设立了派驻河长办联络检察室。这一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法律监督和行政机关执法管理职能的有效衔接。”县水利局水生态与河长制工作科副科长黄山说。
2023年,我县完成了智慧河长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河流的全方位、实时化、准确化和公开化管理。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河流管护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依托“河长制”APP,各级河长完成巡河15898次,清理“四乱”问题24处,打捞水面垃圾等82.37吨。这些数据背后,是智慧河长制在河流治理中的强大作用。
“以前的河长制全靠自己去现场跑,没有技术可言。一天都看不了多少,效率低。实施智慧河长制以来,不仅轻松了,效率更是大幅度提高,对于河流的管控更全面、更深入。”双路镇花园社区河长朱建波说。
智慧河长制不仅织密了数字网格,还打通了数据壁垒。全面采集河湖信息,集成巡检无人机、视频监控点、雨量站、水位站、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等前端设备,并接入排污口、水质、水功能区等监测数据,形成了规范化、高效化、网格化、实时化、准确化和公开化的河湖管理信息化工作格局。这一格局的建立,使得河流治理工作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通过智慧河长系统的运用,强化了龙河干流石板水电站、鱼剑口电站的生态基流监管,让龙河(丰都段)23.6公里河道实现22年生态断流的历史性终结,空间更加干净整洁畅通。河清“四乱”、治“三排”取得决定性胜利,龙河水体感官良好,汇入长江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标准,实现优于上游来水水质目标,为长江水质稳定做出了贡献。
如今,我县的河流治理工作已迈上新台阶,智慧河长制让河流“长治久清”,打造出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流。
实习记者 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