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记者 李倩倩
一盏小小的“生鲜灯”背后,是事关食品安全的民生问题,关系着每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023年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生鲜灯”发出“禁用令”。那么,如今各大商超、农贸市场“生鲜灯”禁用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在县城走访调查时发现,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家自律意识的增强,“生鲜灯”得到有效治理,但仍有一些农贸市场、鲜肉门店存在撤灯不到位。
生鲜灯颜色可随意调节
“生鲜灯”常被称为“美颜滤镜”,为变质肉、注水肉“遮丑”,误导消费者的感官判断。近日,记者走访我县各农贸市场和超市发现,虽然大多数商家都不再使用“生鲜灯”,但仍然有少数“漏网之鱼”还在继续使用。
在我县一家农贸市场内记者看到,各区域的档口上都亮着整齐划一的白炽灯。但在几家水果和猪肉摊位上却垂挂着红顶小灯,都由数颗LED灯珠组成,灯光照射下,案板上的肉类泛出鲜艳的红色。
“你这个灯怎么是红的哦?”当记者向一家装有生鲜灯的猪肉摊摊主提出疑问时,摊主回答记者:“这个是‘生鲜灯’,是这个颜色。”
“现在不是不准使用‘生鲜灯’吗?”记者问道。
“哪个说的哦,这个其实又没有影响,而且我们这个灯可以调控,你不喜欢我们把红色调成正常颜色就是。”猪肉摊贩说,这种“生鲜灯”是他在网上购买的,因为可以随意调节颜色,所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线上可购买监管难度增加
随后,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排名靠前的店铺均标明“新国标全光谱新款LED生鲜灯”,价格在20元至300元,在详情页面附上显色指数、相关色温等,并标着“符合市场监管新规”“符合市监总局灯光要求”等字样。但往下拉之后,还是能看到标注为“生鲜灯”“暖光灯管”的商品,产品广告语主打的就是“专业提鲜”“生鲜引客灯”“适用于猪肉档及冷鲜肉,随意调节增强鲜肉新鲜感”等。此外,有些“生鲜灯”的功能变得更丰富且“隐蔽”,由原先的单色灯具演变为可在多种颜色间快速切换的“神器”。
“生鲜灯”的“魔法”究竟来自何处呢?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生鲜灯”通过特定的光谱和颜色温度的调整,能够突出生鲜食品的色泽和质感。例如,对于肉类来说,红色光谱的灯光可以增强肉的红色度,使其看起来更加新鲜;对于水果来说,黄色和绿色光谱的灯光可以使水果的颜色更加鲜艳,也能凸显水果的成熟度;对于海鲜来说,蓝色光谱的灯光可以营造出一种清凉、新鲜的感觉,让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购买的欲望。
“没得办法哦,现在生意不好做,这个灯打起要好看一些。”暗访中记者还注意到,不少商贩都是知道相关规定的,但不少商贩抱着侥幸心理,再加上变色“生鲜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掉“美颜”亮出本色
2023年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这一规定的实施,意味着“生鲜灯”将被列入禁用范畴。
记者从县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从去年11月开始,市场监管部门就定期开展“生鲜灯”专项检查,宣传普及《办法》相关规定,切实规范农产品销售领域照明设施使用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前往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生鲜肉菜店等开展宣传,引导销售者充分认知“生鲜灯”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并督促指导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整改‘生鲜灯’使用,还原肉类、蔬菜、水果等生鲜食用农产品本色。”县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金辉说。
此外,如果商家继续使用“生鲜灯”,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据《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我们将持续强化监管措施,引导经营者认识‘生鲜灯’的危害性和违法性,督促商家规范销售即食食用农产品,拒绝视觉上的提质遮瑕,让食用农产品素颜上市,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金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