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近年来,我县立足答好“乡村两问”,大力实施新农人培育提升行动,通过搭建体系、强化培训、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培育新农人5583名,联结农户4.95万户15.1万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以其“科技范”“行家范”“年轻范”的特点,扎根田野,激活丰都乡村新“丰”景。
开展新农人电子商务培训(资料图片)陈芷琦 摄
建立组织体系 强化技术培训
100斤重的巨型南瓜、五颜六色的辣椒、送上餐桌的小樱桃盆栽……金秋9月,在仙女湖镇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创意性的农产品培育引人注目。
“从植物母体上切取根、茎、叶的一部分,通过新技术的加持创造出适宜的环境,可以促成独立的新植株。”丰都县“新农人”互助会会长、仙女湖镇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负责人侯俊,向前来考察学习的互助会会员介绍扦插技术。“在我们育苗工厂,有些作物只需要1厘米的接穗,用独特的技术,最快7天就能繁育出一株苗子,大大缩短了育苗时间。”
加入“新农人”互助会后,武平镇香葱共富农场生产基地负责人皮国林深有感触。“香葱是个小众产业,当时只是觉得香葱一年可收3季,能够均摊风险,就一头扎进来了,没想到虎威镇的土壤、气候都不太适合,很快就赔了本。”皮国林说,很多“新农人”是凭借一腔热情和情怀做事,但以“70后”“80后”“90后”为主的“新农人”群体,一开始其实对农业并不熟悉。
在此背景下,“新农人”互助会应运而生,其核心就在“互助”二字上。
丰都以行业、地域划分,组建了“1个县级新农人互助会+10个行业互助分会+30个乡镇新农人互助会”的新农人互助体系,通过论坛沙龙、农资统购、产品统销等,实现互帮互助、信息共享、品牌共育、产业协作和跨界融合。
针对新农人在创业初期对技术的强烈需求,我县整合农民科技培训中心、132个产业实训基地,开办了新农人培训学校。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还提供了“打工式”“师徒式”培训。比如在肉牛养殖培训中,由政府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标准补助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免费提供食宿,由专门的师傅手把手传授经验、指导实操,帮助新农人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在互助会的建议下,皮国林放弃了虎威镇的基地,转战海拔1200米、地势平坦的丰都武平镇,采取“香葱+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模式,从最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每亩的产值在2万元以上,务工人员每天能够达到500人次,带动坝周村、新和场村及周边务工人员共同增收。
创新信贷产品 解决“贷不了”难题
为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贷款难、成本高的问题,我县还加大与银行机构、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力度,探索开发了“新农人贷”“肉牛养殖贷”“共富农场贷”“肉牛共富农场收益保险”等系列金融产品,切实提升了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覆盖面。
“要是没有当初打给农业农村委的那通电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养鸡故事了。”丰都县武平镇磨刀洞社区土鸡养殖户刘明洪说,回想起创业起步时的艰难,现在依然很感慨。
刘明洪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回乡创业后,因为家乡的林地多、气温适宜,养出的鸡品质好,他果断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但要想将养鸡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在发展中,资金问题成了摆在面前的最大阻碍。2023年,刘明洪几乎天天四处筹款,但因为养殖基地成立不满一年,很难获得借款。几近放弃时,刘明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县农业农村委的电话。有关工作人员在实地走访了解相关情况、深入调研后发现,虽然刘明洪的养殖基地刚成立,但实际从事养鸡产业已经多年,便推荐刘明洪办理“新农人贷”。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能力弱、且大多都是征信‘白户’,按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很难通过传统信贷模式为他们提供贷款支持。”农行丰都支行副行长刘永忠介绍,针对这种情况,该行联合丰都县政府创新打造了“新农人贷-惠农e 贷”,采用“银政共管、风险共担”模式,是无需抵押物的纯信用信贷产品。
自2023年上半年“新农人贷”问世以来,丰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缓解银行“贷不了”、农业经营主体“不愿贷”“还不了”三大难题的新路子。在2023年举行的重庆市信用应用场景大赛中,“新农人贷”成功入选“2023 年度重庆政务信用应用十佳案例”。同时,我县培育壮大新农人的经验做法也被纳入了全市乡村人才培育“五万计划”进行推广。2024年上半年全县313个涉农村(居)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
记者:邓尧予
编辑:李玉婷 夏朝燕
审核:王 洁
编审:张博铭
总编:周雄兵